文化-中華看點

探訪北京大運河博物館—— 水波淼淼 文脈悠悠(3)

2024-03-19 09:53:28

“北京大運河博物館圍繞大運河與北京相輔相成的關係,以人、水、城為內容主線,從人文地理和生態文明的角度展示北京城市發展曆史、建設成就,推出一係列精品展覽。”譚曉玲介紹,博物館展陳體係由基本陳列、專題展覽、臨時展覽、開放展示四大類型構成,著重展現運河上的北京文化、北京的運河文化。

大運河始建於春秋時期,由京杭大運河、隋唐大運河和浙東運河三部分組成,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曆史,是世界上流經距離最長、規模最大的古代運河。2014年,大運河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基本陳列“京華通惠運河永濟——北京與大運河曆史文化陳列”位於展陳大樓二層,根據大運河的發展脈絡,以時間為軸分為8個部分,年代跨度從史前至當代。“通過1000多件文物、藝術品勾勒出大運河發展演變史,反映大運河與北京的密切關係,展現運河沿線人文曆史內涵。”譚曉玲說。

在展覽第二部分“渠通幽州多元融合”,一把帶木柄鐵鍤映入眼簾。鍤頭為長方形,帶有木柄,木柄截麵為橢圓形。與現代人使用的鐵鍬不同,這把鐵鍤的下部為“鐵包木”的形製。在隋代,勞動人民就是用如此簡陋的工具開鑿了貫通南北的大運河,其間的艱辛可想而知。

來到展覽第三部分“遼金建都漕運通濟”,一件銅坐龍引人注目。它昂首閉口,前腿直立,雙股尾盤繞上翹,集龍、虎、獅、麟等多種動物形象特征於一體,表現出與中原龍不同的審美趣味。作為金代皇家禦用飾物,銅坐龍見證了海陵王完顏亮遷都北京的曆史。

相較銅坐龍的精致,不遠處的一方墓誌顯得很不起眼,但對於通州卻有著重要的曆史價值。“通州鄉貢進士朗鄭肩撰”“大定十七年四月四日,葬於通州潞縣台頭村新塋”……這方墓誌兩次提到了通州,是北京發現的最早關於通州的文字記錄,是金代通州建置的重要實證。

上一頁3/5下一頁

相關閱讀

熱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