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蒙统一战线协作 谱写双向奔赴的中国故事
开展京蒙协作是党中央着眼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今年7月4日,2024年京蒙统一战线协作工作联席会议在呼和浩特召开,双方围绕京蒙协作重点任务,整合统战资源力量、稳步拓宽合作领域,推动两地统一战线协作达成共识。自此,京蒙统一战线协作谱写了双向奔赴的中国故事。
9月18日,由北京市委统战部和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统战部主办的“迎国庆·话协作·展风采”京蒙统一战线协作主题采风活动中,来自多家中央媒体记者在呼和浩特市、包头市、乌兰察布市等地采访调研,感受内蒙古自治区在京蒙统一战线协作下高质量发展的新进展、新成效、新风貌。
京蒙协作改变草原医疗生态 续写医者仁心的中国故事
北京作为国家的医疗资源高地,拥有先进的医疗技术、顶尖的医学专家和丰富的医疗管理经验,而内蒙古有着广阔的地域和众多的人民群众对优质医疗服务的迫切需求。如何让群众在“家门口”看得上病、看得好病一直以来都是全区上下关心的民生大事。
“今年我爱人得病后,听说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内蒙古医院就有北京的专家,我们直接过来了。从入院到手术只用了7天时间,不仅减少了就医成本,医生护士的专业和耐心,大大缓解了病人的紧张情绪,让我们对后续治疗更有信心了。” 家住锡林郭勒盟的患者家属温瑞芳说。
为有效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内蒙古自治区综合考虑地域狭长的特点、人口和医疗资源分布情况、群众跨省就医习惯和外转率排名靠前的病种等因素,分东、中、西部布局建设4个国家级和4个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内蒙古医院是内蒙古首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全面推动管理、技术、品牌‘三个平移’,通过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全面加强医院精细化管理,对标打造肿瘤学科体系建设,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和区域辐射能力。”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内蒙古医院执行院长张小田告诉记者,相较于2022年,2023年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内蒙古医院门诊人次提高63.4%,出院人次提高60.67%,手术量增长99.63%,其中三四级手术量增长106.5%,微创手术量增长197.4%,越来越多的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以获得更加优质的医疗健康服务。
在包头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记者见到了刚刚为患者做完手术的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主任医师张毅。据他介绍,今年以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胸外科包头诊疗中心共完成手术 90余台,较2023 年明显提升。
包头市卫健委副主任白福介绍说,京蒙医疗协作,是一项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和深远影响的举措。近些年来,包头市卫健委主动牵线搭桥,推动两地合作见实效,并取得一定的成果。2024年3月,包头市卫健委党组书记、主任武燕带队赴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方院区就深化合作进行对接交流,希望在科研平台建设、领先重点学科发展、临床重点专科能力提升、人才梯队培养等方面深入开展合作。5月,北医三院副院长沈宁带队来包开展实地考察,为包头医疗卫生事业把脉问诊。4月,市政协带队赴北京通州、丰台区接洽沟通两地医疗机构合作事宜,已初步达成包医二附院和首都医科大学潞河医院(通州区)、包钢三医院和北京胸科医院(通州区)等合作意向。
目前,包头市医疗机构已经与28家北京知名医院在肿瘤、心血管等领域开展务实合作,包医一附院与北大协和医院,包钢医院与友谊医院,包医二附院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中心医院与北大人民医院,包头市六医院与北大第六医院,国药北方医院与北京丰台医院,开启了包头医疗机构借助外力提升实力的新篇章。今年,已引进93位专家定期来包坐诊,开展远程会诊420余次,开展复杂手术462例,3500余名患者在“家门口”享受到北京地区一流专家高品质、无差别的诊疗服务。
在京蒙协作战略的宏伟蓝图下,内蒙古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大幅提升,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更多的“专家级”服务,一场跨越千里的医疗协作行动正悄然改变着内蒙古草原上的医疗生态,续写医者仁心的中国故事。
从“输血式帮扶”迈入“造血式协作” 北京的金种子在草原上孕育出新的生机活力
记者在本次调研中还发现,与以住不同的是,京蒙协作已从“输血式帮扶”迈入“造血式协作”的新时期,产业协作共赢成为全新主题。基于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一批又一批京蒙协作项目在草原上纷纷落地,种下了致富增收“摇钱树”。
在乌兰察布宏福农业产业园,一颗颗娇艳欲滴的西红柿悬挂在枝头,享受着温室带给它的温暖与湿气。工人正在细心地为它们修理枝叶,红樱桃番茄、黄樱桃番茄有的已经成熟,将它们采摘下来运输到装箱车间,按颜色分类装箱后,再由物流输送到全国各地的大型商超。就这样,一箱箱新鲜美味的西红柿就成为了老百姓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2021年,北京宏福集团积极响应国家东西部协作号召,落户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投资建设乌兰察布宏福农业产业园,助力当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宏福农业产业园的负责人告诉记者,该项目总体规划占地面积4000余亩,计划建成现代智能温室 100万平米,预计产业园计划投资约30亿元,分三期完成。一期已经投产,二期、三期共计70万平米预计2024年底前建成投产,年可产生鲜果蔬近3万吨,新增就业岗位1000多个,年产值约7亿元,着力打造服务首都的“中央厨房”及安全果蔬食品供应基地,保障首都“菜篮子”产品供给。
在乌兰察布市的兰格格乳业,自动化流水线设备忙碌工作着,靛蓝色的瓶身,独具特色的花纹……打包完毕,这些酸奶将踏上从乌兰察布市运往全国各地的“旅程”。
乌兰察布市依托地处“黄金奶源带”的自然优势和毗邻京津冀市场的区位优势,加快推动奶业振兴。如何让“内蒙古味道”香飘万家?建设博士后工作站,释放人才创新活力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金钥匙”。
2023年8月2日,在第五届中国草原酸奶大会暨草原酸奶菌种资源库成立大会上,内蒙古兰格格乳业有限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揭牌。该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是中国草原酸奶品类的第一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与中国农业大学对接博士人才,专注于草原酸奶和草原菌的科研工作。
菌种是酸奶的“芯片”。该公司营销总监王维告诉记者,借助北京的智力支持,公司与中国农业大学开展产学研合作,深化菌种研究。“我们研发菌种的初衷就是要打破进口垄断,拥有自己独立知识产权的菌种。” 王维说,得益于与北京的密切合作,截至目前,公司已拥有26株符合草原酸奶特点的自有知识产权的草原菌株,使用自有草原菌株的兰格格酸奶销售量已超过了2000万瓶。
2016年,北京凯达恒业为发挥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优势成立内蒙古薯都凯达食品有限公司,将代表中国乃至世界最先进水平的休闲马铃薯加工技术引入乌兰察布,与当地马铃薯、冷凉蔬菜种植优势相结合,在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投资32亿元,建设了中国薯都乌兰察布马铃薯现代产业园,并逐步推动成为国家级现代产业园和自治区京蒙合作农业科技园,开创了自治区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新局面。
内蒙古薯都凯达食品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石蔼童介绍说,公司通过“3+2”模式、精准施策、建立长效造血机制、持续脱贫奔小康的发展模式。“3+2”模式中的“3”是订单扶贫、就业扶贫、爱心扶贫的三个措施,“2”是两种方式,即参与“万企帮万村”,实现一村一品,以及参与京蒙协作项目,以委托经营方式进行产业扶贫。
石蔼童表示,企业的快速发展,既离不开北京的资金、技术支持,也得益于乌兰察布优越的生产条件,区域协作实现了“企业获益、农民增收、地方发展”的三方共赢。企业与当地37个村集体建立持续帮扶机制,使农户每亩地增收1500元。
依托京蒙协作的政策帮扶,乌兰察布针对性引进首都地区雄厚的资金、技术、平台资源,激发农副产业巨大潜力。来自北京的“金种子”,在草原上孕育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自《京蒙统一战线协作框架协议》签订以来,两地统一战线协作不断深化,机制不断完善,两地统战系统也是越走越近、越走越亲。2023年两地统战部门紧密配合、共同努力,22个协作项目取得积极成效,今年22项重点任务扎实推进,京蒙统一战线协作往深里走、往实里走。
未来,双方不断探索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京蒙统战协作新模式,共同推动京蒙统一战线实现高质量发展,共同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京蒙协作新篇章。
综合新华社、内蒙古日报、内蒙古新闻网、乌兰察布市农牧局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