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
最新原创 专题 新经济 曝光台 中国访谈 中国三分钟 冲浪特殊资产 潮评社 温州 绍兴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庐 文娱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页 > 本站专题 > 元宇宙の平行时空 > 政策解读 新闻详情
我们如何在元宇宙中“安身立命”
新华报业网 · 辛文 | 发布时间2022-07-28 16:46:33    

   编者按:从2021年开始,“元宇宙”(metaverse)这一概念引起广泛关注。作为下一代互联网的发展形态,它所裹挟的乌托邦式宣言既让世人震撼与憧憬,也触及世人盲区。从web1.0时代踏步至元宇宙前夜,人类见证了媒介技术的更迭与融合。苏州大学传媒学院教授陈龙和博士生王宇荣在《传媒观察》2022年第7期刊文,通过对元宇宙的媒介技术审查,认为媒介实践在元宇宙空间具有时空矢量补偿性,虚实在场的媒介实践已转向“体验”并表现出真身、化身、分身层次性。文章同时探讨了元宇宙媒介实践在自我认同、隐私保护、劳工分配方面所遭遇的困境。

  2021年作为元宇宙元年,其横空出世时所裹挟的乌托邦式宣言既让世人震撼与憧憬,也触及世人盲区。

  从相关定义并结合清华大学新媒体研究院所发布的《2020年—2021年元宇宙发展研究报告》内容看,元宇宙作为下一代互联网发展形态,其本质是一种平行于现实空间的数字化虚拟空间,时空延展性、人机融合性、经济增值性是其核心属性,场景化、身体参与、虚拟身份、沉浸式社交、游戏互动、情绪体验是重要特征,可以概括为虚实相融的综合环境下人的全感官沉浸式体验与交互空间。

  在媒介实践范式转向下,元宇宙被视为一种元媒介(meta-media),而作为元媒介的元宇宙其媒介实践将会如何改变人的交往与体验,又会存在什么样的困境?这是值得研究与反思的。毕竟元宇宙空间中的虚实相融环境即将作为媒介实践的时空,身体在场的沉浸式交互体验将成为媒介实践的突出特征。

  元宇宙虚实在场的“体验”:基于具身传播实践的审视

  (一)媒介实践的体验转向

  元宇宙数字生态系统是基于八大技术与技术基础设备——人工智能(AI)、现实扩展技术、区块链、计算机视觉、互联网、边缘计算、物联网与机器人、用户交互性,以支撑打造跨界域、高保真、高沉浸度体验、低延迟的数字化身、内容生产创作(Content Creation)、虚拟经济(Virtual Economy)、社会接受度(Social Acceptability)、安全与隐私(Security & Privacy)、信任与责任(Trust & Accountability)生态系统与规范协议。而在当下诸多相关文献在形容、表意、阐述元宇宙数字生态系统时皆离不开“体验”一词,如虚拟体验、沉浸式体验、全真体验、交互体验、全感官体验、实时体验、第一人称体验,等等。体验已似乎成为用户在元宇宙中实践的典型方式,强调了身体性的介入实践。

  作为一个概念范畴,“体验”有其哲学意涵脉络。在体验哲学思维中,心智体验性是核心,其主张人的范畴、概念、推理和心智,并不是外部现实客观的、镜像的反映,而是由人的身体经验特别是人的感知运动系统所形成的。体验哲学的发展也推动认知科学领域的发展,“体验”成为感知与意义的纽带,将身-心二元融为一体。体验突出的是人的心智、身体、环境的一体化并相互存在嵌入型与交互性特征。

  媒介的演进史经历了德布雷笔下的逻各斯域、书写域和图像域,媒介域的更迭也聚合了人不同的感官。在当下图像域时代,我们只能通过二维界面“观看”来认知世界。而在元宇宙时代,作为元媒介的元宇宙以其数字孪生、现实虚拟拓展、脑机接口、AI等技术实现人的全感官(视觉、味觉、嗅觉、触觉、听觉)超升维,用户以数字化身形式进行跨时空流身体全感、心智神经系统、环境一体化的沉浸式体验。

  那么,传播学视野中的具身性范畴如何审视元宇宙这种数字化身沉浸式体验?“一切技术都是肉体和神经系统增加力量和速度的延伸。”麦克卢汉的名言“媒介即人体延伸”,隐含了技术中心视野下的媒介史是一部感官不断嵌入人体而身体缺席与离场的历史。具身性作为一个跨学科概念,具有不同范畴哲学认识论基础。在其被引入传播学后,具身性对身体的在场与离场具有暧昧性。对此,芮必峰认为:“具身概念的关键与身体是否在场都没有必然的联系,它其实是身体通过意向性与世界和他人达成的一种实践过程,所谓意义、理解和沟通都奠基于这种身体实践过程。身体在场不过意味着在特定的传播情境中身体共处同一空间,但这并不能保证传播双方此前有多少共同的身体实践或维特根斯坦所谓的‘生活形式’。”其实在具身性概念引入传播学之前,黄鸣奋早已提出在赛博空间里,身体并不缺席,真身通过技术“扩展”在场,以化身感知在场。以传播学技术实践路径来看,元宇宙这种数字化身沉浸式体验并不导致身体主体缺席,而是在数字孪生、现实扩展等技术映射下的具有主体意识,可与环境、事件及其他虚拟物进行沉浸式交互的数字化身媒介实践。

  (二)虚实在场的媒介实践层次性

  作为下一代互联网产品形态,按照其开发愿景,元宇宙发展完备的终极形态是虚实相融,即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相连、融合与共生。亦有学者提出虚实相融是元宇宙的外在呈现,时空再构则是其内隐特征。

  沉浸式体验媒介实践在元宇宙虚实共生时空中具有虚实层次性,表现为现实维度的人(Real body)以数字化身角色在虚拟世界中以无限数量并发用户(unlimited numbers of concurrent users)实时参与体验多重异构活动。可以看出,现实物理空间中的真身、虚拟空间中的数字化身、虚拟空间多重异构场景中的无限数量并发用户,三者构成元宇宙沉浸式体验媒介实践的层次性。

  首先是处于现实物理空间的真身,意即链接元宇宙的现实用户。作为拥有生物属性意义上“肉身”的真身,其在现实空间有社交关系、独立的人格与心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文化与经济地位属性等。虽不能被实体化映射、复制进元宇宙空间,但其却在数字孪生技术下,基于自主欲望的选择,在不违反元宇宙社会规则、协议前提下定位、编辑、修改其数字化身角色。

  其次是数字化身。作为现实空间用户在元宇宙空间中的数字化身,其代替了用户真身在元宇宙媒介实践中缺席的“肉身”。而得益于数字孪生技术、现实扩展技术、脑机接口技术等,数字化身具有虚拟具身性。

  最后是分身(separation)。分身描述的真身是以数字化身角色,在虚拟世界的矢量时空流中实时参与体验多重异构活动的无限数量并发用户。

  作为元媒介的元宇宙虚实空间媒介实践困境

  作为下一代互联网产品形态,随着数字技术革命代际周期的缩减,作为元媒介的元宇宙在应用潜能上必将释放强大能量。人们于元宇宙虚实相融空间中的媒介实践,在颠覆与重构人们生存方式的同时亦会遭遇相关困境。

  (一)虚实空间深度转换与自我认同危机

  回望社会的历史发展,自我认同危机早已存在。吉登斯认为自我认同关涉了身份认同、社会认同与价值认同,身份的建构具有主观与客观双重属性,既依赖于主观认同,也离不开客观的社会性建构,其间也伴随着角色对相应的社会规范、责任与价值的感知与反思理解。

  相比于时下具有“液态”流动性的现代性社会,在作为元媒介的元宇宙虚实相融的超维网络社会中,矢量拓展的媒介时空下多重异构场景的实时沉浸式体验或使人类的自我认同危机更甚。从技术路径上看,元宇宙虚实在场的媒介实践层次性肇始于真身,以数字化身角色在虚拟世界的矢量时空流中,实时参与体验多重异构活动的无限数量分身。真身对数字化身与数字分身的不对等,使得现实空间的人将基于多重身份想象、设定为数字分身而进入多重异构虚拟场景中,并在不同情景中进行沉浸式交互。多重分身代替真身在多重异构虚拟环境的沉浸式体验是情境性的,有其独立的社会规范与交往规律,并在沉浸式体验下建构了多重分身的独一虚拟社会经历与对角色的反思性认知,同时在低延迟的网络时效下基于脑机接口技术实时传输给现实空间的真身用户。以此来看,当用户多重分身在现实空间中归一之时,真身用户对多重分身在虚拟空间的经历与角色反思定位可能会对现实用户的自我身份认知产生影响。同时,现实社会中存在的形而上的思维活动如知识反思性活动,在元宇宙虚实相融的矢量时空中可以被沉浸式体验所转化。这固然有利于实现人类对形而上思维实践的把握与理解,但也可能加剧对社会规范、价值的认同危机。

  (二)数据隐私保护困境

  从现有关于元宇宙愿景开发实现的技术方案与数字生态中,在元宇宙虚实相融的空间中,用户可进行数字化身在场、人心智神经系统、环境一体化的沉浸式体验媒介实践。这得益于数字孪生技术、脑机接口、现实扩展、用户交互性、区块链、物联网、AI、网络通讯及协议等相关技术支持。我们可以将这种沉浸式体验所囊括的用户数据分为用户个人数据(即任何透露身体、医疗、生理与心智神经、经济、文化或社会地位的信息)、用户行为数据(即任何关于习惯、活动实践的信息)与通信数据(即与个人通信相关的任何数据和元数据)。可以看出,用户在元宇宙空间的媒介实践数据不仅囊括了用户接入时从现实社会上传的数据,也包括在元宇宙空间交互实践中所产生的社会性意义上的数据,以及生物性肉体与脑意识层面的数据信息。在不考虑数据隐私保护的技术实践中,从现有的人类网络数据信息隐私保护经验,审视元宇宙情况还是具有一定借鉴性的。虚实空间中的数据隐私保护困境主要来自于平台提供方的数据监管、泄露、滥采滥用问题。基于数据信息采集始终以隐性化、智能化、自动化方式进行,作为具体服务的平台拥有超越政府层面的庞大数据集。而用户生物性肉体与脑意识层面的数据信息,对平台自身提升用户画像与精准投放功能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亦有大数据的应用价值。因此平台方若缺乏有效监管,用户数据信息有可能出现被其滥采、滥用、泄露等情况。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作为当下元宇宙愿景开发的一个巨头互联网平台——Meta(即Facebook),已经成为个人用户信息数据的收集者和囤积者,而这已不是秘密。

  (三)时空分配不平衡导致数字劳工与隔阂

  可以预想的是,注意力经济模式仍适应元宇宙空间。用户虚拟身份信息、肉体信息乃至多重分身的意识层面信息将具有极大的大数据价值。在元宇宙媒介实践的体验逻辑下,资本逻辑运作的平台将极大发挥注意力经济模式的运作,更加刺激用户具身体验感,从而延长用户在虚拟空间的驻留时间并参与生产,数字劳工角色抑或更甚。同时在元宇宙时代下,当人类的媒介实践场域迁徙至高维的虚拟空间时,人类在现实物理空间的生存时空则遭受相应挤压,人类对于元宇宙虚拟时空的生存法则(包括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交往方式)的感知适应甚或会超越其现实物理世界。人类开发元宇宙并接受元宇宙虚拟时空生存规则的改造,如果以温纳的技术“反向适应”概念作为类比,这就是一种时空的反向适应——即人的目标的调整,皆为配合元宇宙时空生存特点。如若出现时空的反向适应,人类的现实生存时空就会遭受挤压,存在于现实空间的历史文化意识、民族情感、空间位置等诸多要素,或会大大削弱对现实空间个人、群体组织乃至民族国家意识维系与情感连接的影响力,相应的现实社会隔阂亦会增加。

  从作为文学想象到现实产业开发布局,元宇宙愿景承载了世人对未来生活世界的美好憧憬。从媒介演进史来看,以往媒介域的更迭都无法在时空组合上升维,媒介实践的离身状态一直若即若离。有学者将元宇宙作为互联网发展的终极形态,果真如此的话,作为未来元媒介的元宇宙的超维时空与虚实在场媒介实践“体验”特征也许符合人类对媒介升级演进的期待。不管如何,作为一项远远未竟的事业,元宇宙愿景的开发具有诸多的不确定性。在期待元宇宙对人类生存方式重构的同时,我们也要谨慎看待与思考现有媒介实践问题在元宇宙空间的表现与新情况。

  (载《传媒观察》2022年7月号,原文约11000字,标题为:作为元媒介的元宇宙:虚实在场的媒介实践与困境。此为节选,注释、图表从略,学术引用请参考原文。)

  【作者简介】王宇荣,苏州大学传媒学院博士生

  陈龙,苏州大学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来源:新华报业网    | 撰稿:辛文    | 责编:丁萨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15711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