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江北区慈城镇,藏着一个800多年历史的“宝藏小村”,名叫半浦。
村子建在一处有200年历史的古渡口旁,三面环水。漫步村里,青砖黑瓦的宅邸与现代化的民居连成一片,颇有韵味。
每个周末,都有不少人前来游玩打卡。
村里的地标是一座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二层独栋建筑。这曾是村委会的办公大楼,现在是宁波首个村级美术馆——半浦美术馆。
受访者供图
这两天,有宁波网友向潮新闻记者重点“安利”,说就是因为这个美术馆,给村子带来了大变化。
此话怎讲?
闲置的文化礼堂变身美术馆,第一场活动是给老人画肖像
打造并经营半浦美术馆的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北区美术家协会主席、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教授葛晓弘。
2019年,他带领江北区美术协会会员来半浦村寻觅创作灵感。
“村里有很多清代和民国古建筑,很有历史价值。”葛晓弘一眼看中,与村子结对后,偶然发现一栋闲置独栋建筑,便有了建美术馆的打算。
这栋建筑最初是村委会的办公大楼,后来村委会搬了新址,就把旧址改成村文化礼堂,展示农耕文化。不过,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发挥应有作用,村里头疼许久。
葛晓弘接手后,在保持建筑原貌的基础上修缮。
2020年,半浦美术馆正式开馆。
美术馆有了,如何物尽其用?
葛晓弘的答案是“必须接地气”,这个美术馆就是要服务村里的,应该根据当地的风土人情收集创作作品,让村民能在家门口看遍“江北好风光”。
美术馆举办的第一个活动,就是邀请江北区美术协会骨干会员给村里十多位90岁以上老人创作肖像画。
受访者供图
半浦村党支部书记陈卡男记得,那场活动反响特别热烈,村里如过年般热闹。“头一次有人来村里画肖像,乡亲们都觉得很新奇。”
很多老人拿到画后,第一时间装裱,看了又看,爱不释手。
受访者供图
此后,葛晓弘经常组织多地画家和摄影家来半浦村采风。采风中完成的绘画和摄影作品,都在半浦美术馆展出。
这样的公益性绘画展、摄影展几乎每月都有一场,主题都是乡村生活。
同时,还会不定期邀请国内外优秀农民画家和摄影家来这里办展。
受访者供图
一场场活动和展览,不仅给半浦村带来“艺术感”“国际范”,还让一批批艺术家和游客走进半浦、了解半浦、爱上半浦。
半浦村的知名度由此越来越高。
去年10月举行的中国农民丰收节,半浦村作为浙江主场活动所在,向全国游客展示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独特经验。
用艺术给乡村赋能,不仅挖掘文化还带动村民返乡创业
去年,葛晓弘被聘为宁波江北区首批“轮值村主任”,今年又被评为浙江省艺术乡建带头人。
陈卡男告诉记者,半浦村共有4位“轮值村主任”,除了葛晓弘其他三人分别是企业家、退休村干部和非遗传承人,发挥各自优势,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
对于葛晓弘而言,这个“职务”不能只停留在经营好半浦美术馆这件事上。
“无论是办美术馆,还是当轮值村主任,归根到底都是为村里服务,通过营造半浦村的‘艺术氛围’,进一步改善半浦的环境,给乡村赋能。”
在他的规划中,半浦美术馆只是一个起点。在村里文化特派员的帮助下,要用艺术的名义把半浦村各个景观串联在一起,开发出一条完整的旅游线路。
受访者供图
比如,村里那两座古窑,就是他“串联”计划中很重要的环节。
他告诉记者,作为村里的历史见证,古窑和半浦村的古渡口以及众多历史建筑一样,值得保护和进一步挖掘。“在保护的基础上,我们打算开设制窑的公益课程,让孩子们可以通过实践,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他还推荐学生在村里开了一间茶吧,不仅可以供游客休息,还要茶吧多推广半浦本地农产品,让村民享受到更多的实惠。
如今,在葛晓弘的推动下,加拿大中国画馆交流中心以及宁波、广州等多个高校写生基地和社会实践基地也在半浦建立。下个月,广西民族博物馆也将在半浦美术馆举行馆藏农民画展。
受访者供图
村民们都说,这些年村里变化非常大。
村民韩师傅早年在外做餐饮生意。今年,老婆跟着他回到村里,开了一间米线店。对于自家的第一个返乡创业项目,韩师傅充满期待,“以前村里除了农业,没有其他产业,现在村里的人气越来越旺,游客越来越多,希望能够在家门口赚到钱。”
除老韩一家外,越来越多的村民回到村里,开起了民宿、农家乐,还开了咖啡店。其中有多家小店,成了抖音、小红书上的“网红”。
“2020年,我们村集体收入不到40万,去年年底增长到60万,今年有望突破80万。”对于半浦村的未来,陈卡男也信心满满。
来源: 潮新闻 | 撰稿:记者 杨云寒 | 责编:金雨馨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157110107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话: 057187567897 京ICP证 04008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