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创 专题 新经济 曝光台 中国访谈 中国三分钟 冲浪特殊资产 潮评社 温州 绍兴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庐 文娱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 新闻详情
当代艺术共织非遗新生——“丝谣共织”系列活动启幕
发布时间 | 2024-04-20 09:34:30    

  4月18日下午,随着一场融合声音即兴、肢体剧场、装置艺术的展演开演,“丝谣共织——桑蚕丝织文化与当代艺术的碰撞与融合”系列活动在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正式启幕。

微信图片_20240420094620.jpg

  该系列活动是浙江省非遗馆引进的首个偏重非遗与当代艺术实践转化结合的成果展示型活动,系艺术家汪阳子2016年发起的“共织Co-Weave”艺术项目的不断思考与延伸。项目联合寻谣计划、乡兴社及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独立研究者与创作者,将大家对桑蚕丝织技艺的共同关注转化为一场“田野行走”与当代艺术转化的实践。

 

640.jpg

 

  2024年4月18日至4月21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以一场动态与静态结合的展览展出该项目的实践成果。项目开展过程中涉及的田野采风、歌谣搜集、身体织造实践、口述历史调查、具身化肢体探索和现场即兴音乐创作等,皆通过“桑蚕文化切片”“塘栖共织理想图”“肢言织语艺术驻地成果呈现(蚕现场)”“共织Co-Weave织造工作坊”、专题学术讲座分多板块系列呈现。多样化的展览板块内容,让悠久的桑蚕丝织文化可听、可感,为公众打开认知桑蚕丝织文化的多元入口。该展览活动的举办,意在探索非遗在当今社会文化语境之下活态传承与发展、展示与传播的更多可能性。

  以古承新

  共织流动的丝绸符号

  作为展览开幕活动的首个重磅环节,这场名为“蚕现场”的展演,是一场从创作素材采集到现场演出都极富动感的艺术表演作品。作品将桑蚕丝织文化中的社会行为、信仰、艺术、传统解构再重构,并编织进一场多重感官的“新蚕花胜会”视听现场。这场展演作为项目“肢言织语”公共艺术驻地的成果呈现,来自全球各地以身体为方法的创作者,通过7天的艺术驻地,迈入桑田,联结与桑蚕丝织技艺有关的人事物,并以此作为将采风素材。包括但不限于桑蚕丝织相关的歌谣、故事、材料、声音、质感等,转化为具身化成动态的肢体语言,在著名音乐人小河及多位在即兴音乐领域有成熟经验的乐手们的“共织”下,一场“既传统又当代”的身体/行为艺术作品,作为一种“流动”的丝绸符号,在现场天然生成。

  这个由音乐、装置与“肢织”表演融合创造的动态交互空间里,观众们不仅见证了符号化的生动展现,也实际参与到了这一流动的丝绸符号场景的共同塑造中。可以说这是一次创新艺术语境中重新诠释传统,用当代的方式对话与回应艺术转化实践。

  于行走中

  共绘城市理想

  随着展演的结束,观众移步至静态展区观看“桑蚕文化切片”与“塘栖共织理想图”展览内容。

640 (1).jpg

  “桑蚕文化切片”是一个以杭嘉湖地区搜集来的五首富有地方色彩的蚕歌为主要叙事脉络的展览板块。该板块旨在多角度地展示了蚕桑文化圈孕育而生的独特民间艺术形式和深植于地方社区生活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等蚕桑习俗与传统。通过整合影像、声音、实物等多媒体元素,在五个相连的展台内创造多感官的互动体验,使观众能够透过蚕乡人民的视角,生动地感知他们的社会行为、信仰、艺术、传统,以及通过这些元素映照出社会的历史进程和价值变迁。

  “塘栖共织理想图”以塘栖古镇的水岸风貌作为空间基底,以五幅AI合成的塘栖航拍为创作底图。它是一个将京杭大运河的水系作为线索,连接包含码头、广济桥、老居住区、三江岸、新华丝厂五个历史节点,将蚕神信仰、桑蚕习俗与文化符号融合穿行于城市建筑、景观与环境之中,并对古镇公共环境进行思考的再创作。该作品打破学科视野的局限,通过多位共创者与公众对城市未来理解的不断叠加,共织一幅现代发展进程之下,充满活力与想象的塘栖城市理想图。

  静态展览两个板块板块暗含的从“看见”到“参与”的线索,一方面,让公众对杭嘉湖地区悠久的桑蚕历史有了更立体的认识;另一方面,也希望通过共创生成的“塘栖城市理想图”,激发公众对于桑蚕文化如何发展延续的更多思考。

  交通指南

  场馆地址: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杭州市西湖区江涵路300号之江文化中心)

  公交线路:

  龙王沙站:324M路、1499路

  珊瑚沙家园南:324M路区间、500路

  地铁线路:

  地铁6号线

  之江文化中心站:A口出站 

来源:中国网    | 撰稿:“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微信公众号    | 责编:汪杰菲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