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5日至27日,第三届中国匠人大会在杭州良渚梦栖小镇举办,来自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的优秀匠人齐聚一堂。杭州万事利丝绸文化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官方指定伴手礼品牌亮相,公司董事长李建华也应邀参会。
“千里迢迢来杭州,半为西湖半为绸。”西湖与丝绸是杭州最具代表性的两张历史名片。从良渚时期的织丝到如今的定制化丝绸制品,丝绸一路见证着中国的辉煌历史。而万事利丝绸将丝绸与良渚图腾相融合,用创造与匠心,向世界呈现着中国古老文明的魅力。在李建华看来,万事利丝绸的创立、发展,皆源于“对丝绸的一份爱,对丝绸传承的一份责任,对丝绸在如今这个时代应该保留与传承下去的一份执念”。
传承中创新——引领数字化技术变革
在国内丝绸行业领域,万事利集团是一家老牌企业,前身为创办于1975年的杭州笕桥绸厂。万事利丝绸作为万事利集团的全资子公司成立于2007年,自2017年起变更为股份公司,将中国传统丝绸文化与创意设计、数码印花生产工艺相结合,从事丝绸相关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与销售业务。
面对丝绸文化的传承大业,李建华认为万事利丝绸应该撑起“振兴中国丝绸”这面大旗。企业遍访世界去探索最古老的丝绸文物,不惜代价寻找技艺即将失传的丝绸绣娘和老艺人。这些不计较经济利益的努力,源自李建华对丝绸文化的热爱与珍视——“我只是希望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传承下去。”
李建华对于丝绸企业经营、丝绸文创等都有着独到的见解,万事利丝绸在丝绸文化的传承发展中一向重视研发创新,通过技术的完善与革新提升丝绸制品的经济价值,不断满足消费者的更高需求。截至2019年末,万事利丝绸拥有专利数量达124项,其中发明专利26项;主持和参与制定的国家、行业、团体标准共计27项。万事利丝绸通过技术变革创新引领丝绸产业的发展,已成为全国丝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及全国服装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单位。
“丝绸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上从来没有断过的文化。要让这一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经久不衰,必须在传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李建华表示,过去四五十年内,万事利丝绸完成了从“产品制造”到“文化创造”的突破,实现了从“传统产业”向“文化创意产业”的转型,现正通过现代化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赋予丝绸新的生命力。
秉持匠人精神,在科技创新变革方面不断努力的万事利丝绸,目前已掌握世界领先的丝绸产业核心技术。其自主研发的双面数码印花技术,在丝巾双面异色编织工艺方面获得了突破,通过融入大数据、云计算等智能化手段,高效解决了业界普遍存在的正反面透色及色彩不均匀等问题,攻克了手绘复杂图案无法精细呈现在面料上的技术难关,使产品的花色得到更为多样化、高品质的呈现,更好地满足了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
战贫显担当——情系乡土尽心促振兴
2020年在我国历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胜之年。而轰轰烈烈的脱贫攻坚事业中,也有着万事利丝绸的巨大努力。
作为一家社会责任感极强的民营企业,万事利一直在思考如何使自身品牌价值、转型经验和资源优势与结对乡村有效对接,如何在外部资金帮扶的基础上,助推乡村依靠产业探索乡村特色经济发展新路径。
万事利丝绸所使用的主要原材料蚕丝,大部分来自广西、贵州、云南、浙江等地农村地区。浙江省开化县作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县、“华东绿肺”,与万事利绿色、健康的理念完美契合。从2018年起,万事利丝绸率先在开化县建设集约化、规模化的特种蚕产业示范区,通过建设小蚕共育室和养蚕大棚、开发与改造农具机械、构建数字溯源系统和质量监控体系等举措,从源头布局绿色优质产业链体系,培育黄金茧、丝胶茧、抗菌茧等高附加值特种蚕茧,在保障原材料较高品质的同时,提高农户收益,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万事利丝绸与开化县溪东村开展结对帮扶,蚕桑作为溪东村的支柱产业,支撑着90%农户的生计。通过引进浙江大学科研团队培育的“黄金茧”特种蚕种,万事利丝绸在溪东村建起了规模化集约化特种原料茧示范基地。村里的“黄金蚕”养殖仅仅两年便大面积铺开,2020年的产量达2.25万公斤,为溪东农民增收近百万元,2021年预计收入将翻番。
在万事利丝绸的引领下,广西因地制宜走出了符合自身生态特点的生态扶贫道路,当地农民着力发展桑蚕等生态效益农业,将“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其中,万事利丝绸广西云表镇蚕桑产业基地优势明显,全镇桑园种植面积5.8万亩,养蚕户1.5万余户,年养蚕20.6万张,年产鲜茧1.51万吨,年产值达5.05亿元,其桑园面积、养蚕量、鲜茧产量均在全国乡镇中位居首位。
而万事利丝绸基于对市场的精准把握,提出了“健康丝绸”的概念,并依托强大的自研技术陆续推出了黄金蚕丝被、丝绸面膜等主打纯天然、绿色环保的高功效丝绸产品。
蓝图更宏阔——智能化生产服务美好生活
在万事利人的眼中,丝绸并不仅仅是产品,它是文化、是艺术、是时尚,是新的万亿产业。万事利丝绸结合自身实际,以文创作为追求美好生活的实践,为中国乃至世界人民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李建华说:“新的时尚与传统产业是相辅相成的,传统的东西必须满足消费者新的需求。人们对部分传统产业的存续感到不理解,其实大多因为这些产业不够贴合新的时代。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才是真正历久弥新的产业。看一个产业、一家企业好不好,关键要看它生命力,看它能够存续、能够踏实发展的时间有多久。”
在由传统制造业向文化创造方向转型的过程中,万事利丝绸充分意识到了数字化为丝绸产业带来的推动力。企业自2010年起便深耕智能技术、移动互联、大数据分析等信息化领域与传统丝绸业的结合。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万事利丝绸已经找到了一条“传统产业+文化创意+高科技=新兴产业”的转型升级路径,并把高新技术与数据思维贯穿于企业运营管理、生产、设计、营销等多个环节。
万事利丝绸新近打造了名为“西湖一号”的人工智能丝巾设计平台,使每一条丝巾都可以有专属纹样,还可为丝巾赋诗、加载歌曲,实现专属定制、专属生产。而且生产效率也已大大提高,消费者下单后很快就能拿到为其量身打造的专属产品。李建华表示,在他眼中,未来的丝绸制品设计将完全是智能化的,AI会与人类设计师协作,更加准确地洞悉消费者的需求,实现个性化订制。
如今,万事利丝绸在技术方面已处于行业内领先地位。曾经,我国丝绸产业被动依靠引进国外技术、设备,为国外品牌做廉价的贴牌加工,如今则已经可以反向输出新技术、新品牌了。李建华说,这是中国丝绸产业崛起的标志,我们赢得了一个好的开局。
放眼明天,李建华对万事利丝绸的进一步发展构想十分宏大。“万事利丝绸会紧紧抓住做丝绸制品的这根丝,运用现代科技实施智能化生产,创造更为出众的产品,开辟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回报国家和社会。我们会将前沿科技和古老的丝绸文化结合在一起,让丝绸更时尚、更艺术,也以更有创意的方式走进人们的生活,让文化传承,让生活美好。”
来源:中国网 | 撰稿:中国县域经济报 曾庆华 | 责编:汪杰菲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157110107
来源:中国网 | 撰稿:中国县域经济报 曾庆华 | 责编:汪杰菲 审核:张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