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今日
         

第四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今晚开幕 小程序上线 畅快云逛展

发布时间: 2022-09-22 17:00:29 | 来源: 苏州日报 | 作者: | 责任编辑: 宋柏霖

今晚,第四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将在苏州开幕。围绕“融合·创新·共享”的主题,本届运博会将以展览展示、主题论坛和特色活动等形式广泛传播运河文化。除线下展览外,运博会数字展览平台已经开通,让你足不出户就能品味运河文化,体验文旅新品。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本届运博会采用多项数字技术,将线下展会及展商的内容同步在线上呈现。关注“第四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微信公众号或登录同名小程序,观众就能了解运博会讯息,“云游”运博会。其中,线上运博会小程序通过3D数字化的视觉呈现,打造“大运河元宇宙”概念。进入相关主题概念页面,可以看到运河水缓缓流淌的场景,运河城市文旅精品展、“丝路与运河的邂逅”国际展、运河特色旅游产品展、运河非遗展、运河数字文旅产业展、运河美食文化展等六大展馆分置两侧。进入3D展厅,观众可通过操控按钮360度沉浸式观展,了解运河沿线城市的风貌和文旅特色。

线上运博会还为多方打造了一站式交流交易平台,无论是展商、买家还是观众都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参与其中,提升沟通效率。展商可通过小程序的配套服务,多层级、全方位将项目和产品展示给买家和观众。展商或买家也能通过相关功能联系和匹配到对方,形成一对一的洽谈合作。展会期间,展商可以线上报名参加专业买家交流会,后续能与近百名买家组成的专业买家团进一步沟通。该平台还为展商线上引流,观众和买家可直接前往展商自有线上店铺进行浏览,平台也支持线上交易。

同时,线上运博会还开通了官方直播频道,展会期间每天超10小时不间断直播,专业导游带你云逛六大展览,还有众多展商现场分享特色好物等。

主办方表示,线上运博会不仅是展商展示风采的平台,更是各方交流沟通的载体。多元化多载体的内容输出、虚拟现实数字技术的呈现、国潮元素的植入都将汇集于此,希望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其中,助推大运河文化广泛传播、有序传承。


推荐阅读
苏州:大运河背后的“江河湖海” 运河的码头与江南,有着苏式的情结,又藏着通江达海的密码。联系运河上下南北的苏州,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一个超级码头。运博会不仅为运河沿线城市成功搭建文旅融合发展平台、文旅精品推广平台、美好生活共享平台,而且逐步成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标志性项目、国际国内有重要影响的大运河文旅融合品牌。
第四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在苏州开幕 开幕仪式后,与会嘉宾依次夜游虎丘、山塘河、山塘街,全方位欣赏沿途古迹风情,实地领略苏州大运河文化遗产的经典韵味,感受古典与现代交相融合的大运河苏州段景观与人文。举办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是江苏省委、省政府高质量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重大举措,为运河沿线城市成功搭建文旅融合发展平台、文旅精品推广平台、美好生活共享平台,逐步成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标志性项目、国际国内有重要影响的大运河文旅融合品牌。自南门出虎丘,于李鸿章祠码头登船,游览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点——山塘河,欣赏沿途“小桥流水、枕河人家”的迷人夜景,领略大运河江苏段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地方民俗风情。
北京通州区举办弘扬运河文化文艺志愿服务活动 通州区文联相关负责人介绍,助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和大运河5A级旅游景区创建,本次活动将深入挖掘大运河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通过对大运河通州段相关历史人文、故事传说、红色经典、烟火人家、特色物产等文献资料的整理、宣讲,传承千年运河文脉,让运河故事焕发出时代光彩。大家从大光楼码头乘船至柳荫码头,饱览两岸水墨丹青的运河画卷,聆听了文艺志愿者关于大运河文化历史事件、红色人物故事等的深情讲述,对“弘扬运河文化讲述运河故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9月20日下午,通州区文联举办2022年通州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总队“弘扬运河文化讲述运河故事”文化文艺志愿服务活动。
“运河集粹”精品展开展, “中国最美青花”绽放异彩 ”中外文明交流的见证,世界重要收藏机构有藏“《明永乐·青花缠枝花卉葡萄纹海水折沿大盘》具有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其本身是中国青花瓷器的珍品,而且是中外文明交流的见证。《明永乐·青花缠枝花卉葡萄纹海水折沿大盘》《明永乐·青花莲花菱口花盆》《明洪武·青花缠枝莲花菱口折沿盘》等重量级展品,向市民展示了中国青花瓷的独特魅力。”明代青花瓷器之典范,堪称“中国最美青花”《明永乐·青花缠枝花卉葡萄纹海水折沿大盘》的纹饰与线条非常纤细,缠枝花卉姿态十分舒展。
古运回望
运河·声音
滚动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体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邮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