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运河史,一半在水里,一半在岸上。两岸星火,聚合成镇,与运河相伴相生。
如何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核心工程”——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中,进一步保护、传承、利用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探索新时代大运河的发展密码,传承新格局下大运河的文化基因?
作为大运河浙江段代表的杭州市临平区,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先试先行,成立大运河科创城产业平台,从新经济领域激活古镇新产业;号召运河沿线古镇成立古镇联盟,探索挖掘运河文化新基因;举办中国大运河古镇发展研讨会,邀请全国专家学者共商运河文化带建设新举措……
临平经验,如何引领运河古镇未来?运河沿岸古镇如何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破题新生?运河沿线非遗文化如何讲好新时代传承故事,丰富居民精神生活?
9月16日,中国大运河古镇发展研讨会在临平塘栖古镇召开,现场成立中国大运河古镇联盟。对此,专家学者们纷纷建言献策——
为什么要成立古镇联盟?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王宇——
构筑运河科创纽带赋予文化新内涵
杭州临平牵头,邀请运河沿线古镇形成中国大运河古镇联盟,是一种新鲜尝试——以科创为纽带,赋予运河文化新的内涵。
事实上,运河古镇,名之曰“古”,实则古镇不“古”,一直处在持续的嬗变之中。早在明代晚期,江南地区的古镇已经接受了某些欧洲文化的元素;20世纪初,更是普遍较早地接受了近代化转型的洗礼,较早萌芽出了近代化工业(轻工业和手工业)。
新中国成立后,很多大运河小镇更是升级为工业重镇,较早完成了工业化进程。也就是说,运河古镇站在了大时代变迁转型的门槛上,是传统中国凤凰涅槃走向新的历史阶段的见证人。
从运河古镇发展中切入,发展好、保护好、利用好大运河,需要准确把握大运河古镇具有的独特文化基因。而成立古镇联盟,恰好可以在古镇交流中,求同存异,深度挖掘到每一个古镇自己的文化基因,成为未来发展的方向。
要成立什么样的运河古镇联盟?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赵世瑜——
科技发展结合文化资源古镇联盟互惠互利
中国京杭大运河是世界级文化遗产,历经千年积淀,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大运河沿线地区也孕育了独具特色的古镇。如今,依托运河文化衍生出来的文旅产业,更是催发了多种商业形态和模式,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经过多年的努力,新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运河古镇如何坚持文化特色,避免同质化的发展?
一是要深入挖掘乡土文化。每座古镇的背后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脉络。要避免千篇一律,就要让本土文化传统发挥作用,要从搜集、整理和研究古镇的地方民间文献和口头记忆入手,奠定正确认识古镇特色的基础,要凸显运河古镇的水气、地气、烟火气。同时,要在地方文化传统中发掘在当地具有标识意义的景观资源。
二是要避免同质化发展。目前运河古镇开发项目众多,同质化问题在运河文化系列产品中仍然不可避免地存在。任何一个古镇都与周边的乡村有密切关系,要把古镇置于更大的空间中。
大运河古镇联盟和临平大运河科创城的成立,可以成为运河古镇可持续发展的新平台。
有了这样的平台,无论是运河的研究、保护还是开发、利用,都可以探索借助更新的技术手段,让科技发展与文化资源更好结合,形成互利互惠的关系。
运河非遗文化如何讲好新故事?
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副馆长苏丹——
融合时代新内涵活态展示运河非遗
大运河衍生的非物质文化遗存,带给人们的惊喜非常强烈。面对这些遗存,我们需要思考一个问题——未来,我们如何去展现它们?
运河古镇想要保护和发展好非遗,需要从立体角度来思考,集合文物伦理、民俗学、社会学手法,通过艺术手段进行表现,展现古镇的创造力。
一方面,非遗的保护需要搭建符合时代的空间载体。比如通过大运河沿线博物馆将散落的遗存史料和当下风貌进行深度梳理,借此向大众科普运河相关知识;帮助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当下的生活生产。
另一方面,非遗的保护重在活态,展示也重在活态。如何让非遗在原生地继续根深叶茂,这是运河古镇亟需解决的问题。比如运河边的塘栖古镇有皮影戏,这些非遗传承人会以传统的表演方法唱防疫信息、唱亚运,老戏新唱就是一个比较好的形式。用经典的工艺手法、艺术形式来反映今天的生产生活,展现今天人们的精神风貌。这些都就是运河非遗保护可以借鉴的创新方法。
非遗保护的持久发展离不开核心产业。临平以科创为抓手做数字文化产业,做扎实了,也会开创运河古镇转型的新机遇。
运河古镇如何“出圈”?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院长余新忠——
紧抓优势资源谋求产业升级
我是地地道道的杭州人,像摇橹船荡起的水花声、河畔树影交错这些典型的江南水乡场景,时常会出现在我的脑海中。后来,读书、工作、从事学术研究的地域,也多集中在浙西、苏南等地,对于运河边的塘栖古镇并不陌生。
运河古镇要想“出圈”,我认为要深挖区域优势资源,形成聚合之力。
首先,对于塘栖来说,要在千年古镇上做文章。塘栖历史上兴盛,就是抓住了区域资源优势,就像现在的京沪铁路一样,古运河作为当时的交通大动脉,漕运带来了人口流动和商业流通,促进了沿岸城市商业的发展。以文兴产、以产盛文,文化与经济,相互搭台、唱戏。千年古镇文化是一张“金名片”,文化的精神内涵则是塘栖人开放、重商、敢闯敢拼的特质。如今的运河,交通大动脉的功能逐渐淡化,但是这种文化特质得到并有待进一步传承创新。
在此基础上,古镇要谋求转型升级。当前,塘栖要用好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这张“牌”。正在大运河边打造的大运河科创城,要推动创新要素在临平集聚,高标准实现生态、创新、人文融合发展。平台搭好,各种资源要素集聚,产业发展是自然而然的事。
运河古镇如何融合现代城市?
浙江省古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卢远征——
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
我曾经参与过大运河临平段两岸街区整治、广济桥修缮等项目,要谈论如何做好大运河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工作,首先要搞清楚大运河不仅仅是一条河,它是一个网,由河辐射出去,关涉到整个社会经济民生系统。
因而从大运河全局的角度出发,进行某一地的保护和利用至关重要。大运河作为贯通南北的人工河,是一项伟大的创举,对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都带来了深远影响;大运河作为一项开创性的技术成就,沟通了五大水系,其为解决高差、水源问题的工程实践,体现了先人开拓创新的文化基因。
随着时代的发展,运河的内涵和意义不断发生变化,同样要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古镇的相关规划最终要落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框架内,通过提炼价值,找准定位,捋顺资源要素,推动古镇创新发展。
对于整体和全局的把握,不能各自为政,需要大运河沿线各地古镇的共同谋划,所以由临平发起成立的中国大运河古镇联盟正当其时。联盟的成立提供了一个运河沿线古镇交流与沟通的平台,避免同质化竞争,同时也把大家拧成一股绳,形成合力谋发展。
【浙江新闻+】
科创赋能数智加乘
传承活化运河文化且看“临平密码”
流淌了2500多年的大运河,融合悠久历史与当代现实,串联华夏儿女千百年来共同的文脉和乡愁,犹如一部流淌在华夏大地的史诗。
今年,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高水平推进文化强省建设,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
置身“两个先行”新方位,大运河文化如何先行?
中国大运河古镇发展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的讨论中得出两个关键词:交融和创新。
新时代传承活化运河文化,需要合作交融。
大运河途经8省(市)32个城市,包含多处遗址、古镇及文化遗产项目。这样庞大体量的文化遗产,在当下经济一体化、信息全球化、资源共享化背景下,需要沿岸古镇发扬创新协同精神,走合作共赢之路。
由塘栖等八大运河古镇联合发起的中国大运河古镇联盟,生逢其时。联盟成员将围绕“七个共”,携手共促大运河沿线古镇的繁荣与发展。
新时代传承活化运河文化,更需要创新发展。
临平塘栖如何成为中国大运河古镇联盟的发起担当?答案在于塘栖古镇的科创基因。2021年启动的大运河科创城建设,是临平区在所有运河古镇中先行先试,对“文化+科创”的一次探索,是以数字为基、以文化为核、以科创为魂的全新突破。
这条路子,既是当下大运河文化传承与发展最需要的,也是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中,临平要贡献的优势与担当。
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文化,是当代中国人的历史责任与时代课题。而在新时代,引入科创基因,弘扬非遗文化,拥抱数字场景,则将成为重新激活大运河文化,使之“活起来”且“火起来”的“临平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