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今日
         

南水北调助力京杭大运河实现近百年来首次全线通水

发布时间: 2022-05-16 19:43:16 | 来源: 人民网 | 作者: 余璐 | 责任编辑: 宋柏霖

记者从中国南水北调集团获悉,截至5月13日,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累计调水531亿立方米。东线一期北延工程自3月25日启动本年度供水以来,已累计向黄河以北供水1.23亿立方米,全面助力京杭大运河实现近百年来首次全线通水。

据了解,水利部已于4月14日启动京杭大运河2022年全线贯通补水行动,4月28日京杭大运河实现近百年来首次全线通水。此次补水行动将持续到5月底,预计可提供补水量5.15亿立方米,其中入京杭大运河水量4.66亿立方米。京杭大运河全线通水后,有水河长增加约112公里,水面面积预计增加9.5平方公里,补水河道周边地下水水位回升或保持稳定,水生态系统得到恢复改善。

2021年5月14日,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在河南南阳召开。中国南水北调集团董事长蒋旭光表示,绿色是南水北调工程的底色,是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这一年来,中国南水北调集团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充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着力发挥南水北调工程“优化水资源配置、保障群众饮水安全、复苏河湖生态环境、畅通南北经济循环”的生命线作用。

蒋旭光介绍,在建设绿色工程方面,一是积极探索治污工作新模式,强化水源区和工程沿线水资源保护,同时认真组织开展后续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处理好发展和保护、利用和修复的关系。二是加大生态补水力度,充分发挥工程生态效益,2021年实施生态补水近20亿立方米,是年度计划的3倍多,瀑河、南拒马河、大清河、永定河、白洋淀等一大批河湖重现生机,华北地区浅层地下水水位持续回升。今年东线北延应急供水工程计划供水1.83亿立方米,为京杭大运河全线通水提供了有力支撑。

优化河湖生态系统离不开国家水网的构建。近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明确提出,要加强交通、能源、水利等网络型基础设施建设,把联网、补网、强链作为建设的重点,着力提升网络效益。加快构建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

作为国家水网建设中的国家队、主力军,一年来,中国南水北调集团主动加强与沿线地方合作,积极推动建设区域水网、地方水网,为建设“系统完备、安全可靠、集约高效、绿色智能、循环通畅、调控有序”的国家水网宏伟目标贡献国资央企力量。

“下一步,中国南水北调集团将更大激发企业活力和内生动力,围绕联网、补网、强链科学布局相关产业,坚持创新驱动,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安全效益相统一,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支持经济社会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做出新的更大贡献。”蒋旭光说。

推荐阅读
交通运输部批复 京津冀内河船员可一证畅行大运河 擦亮京津冀内河船员品牌助推船员队伍建设今年京杭大运河京冀段通航后,游客将实现从北京乘船至河北的愿望,进一步实现京津冀互联互通。“京杭大运河北京——河北段快要通航了,游客可以从北京坐船到河北。”河北海事局船员处处长白银说,三地四局将进一步密切合作,加快推进京津冀区域高素质内河船员队伍建设,培养持有适用于京津冀内河水域范围适任证书的内河船员,满足京杭大运河京冀段全线通航后的船员市场需求。
南水北调助力京杭大运河实现近百年来首次全线通水 作为国家水网建设中的国家队、主力军,一年来,中国南水北调集团主动加强与沿线地方合作,积极推动建设区域水网、地方水网,为建设“系统完备、安全可靠、集约高效、绿色智能、循环通畅、调控有序”的国家水网宏伟目标贡献国资央企力量。中国南水北调集团董事长蒋旭光表示,绿色是南水北调工程的底色,是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优化河湖生态系统离不开国家水网的构建。
“展厅里的大运河”,流淌着文明与守望 在大运河沿线,在建或建成的大运河主题博物馆有好几座,除了即将开馆问世的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还有杭州的京杭大运河博物馆、扬州的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等,那么,各大博物馆是如何凸显“运河特色”的。一场文物对话的历史之旅,从“国运泱泱——隋唐大运河文化展”基本陈列开启。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副馆长曹琥介绍,“国运泱泱——隋唐大运河文化展”展线上的文物有近千件,其中不少是首次亮相,比如回洛仓刻铭砖、“洛阳运河一号”古沉船等。
扬州:运河沿岸麦浪翻滚 京杭大运河扬州段沿岸绿意盎然。
古运回望
运河·声音
滚动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体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邮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