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是流动的文化。水脉连着文脉,文脉连着国脉,运河名城淮安的历史始终与大运河嬗变和国家盛衰息息相关。
秦岭-淮河是中国南北地理的重要分界线,淮安地跨淮河下游南北焦点,南宋至近代七百年黄淮运在此交汇,水道纵横,漕运枢纽。文化上五方杂处,军事战略要地,兵家必争,冲突融合。国家统一,运河通畅,文化昌盛,人才辈出。近代,国家衰落,运河中断,城市凋敝。淮安首当其冲,黄河改道,大运河中断,战乱动荡,水旱灾害,饿殍遍野,从繁华无限骤然跌落低谷。1931年“九一八”后,日本帝国主义不断蚕食中国,大难临头,生灵涂炭,亡国灭种近在眼前。
国破山河在,少年中国强。冯艺先生给我们讲述的新安旅行团故事,表现了1935年当华北已经放不下一张平静书桌,在关系国家生死存亡的危难关头,一群来自淮安新安小学的娃娃们,组成修学旅行团,为着宣传抗日救国,踏上社会实践之旅,直到1952年,17年中新安旅行团从受中共影响的进步团体,到由党领导的团体,最终成为党的团体的过程。这群十来岁的娃娃头戴斗笠,肩扛背包,一双草鞋,风餐露宿,喝粥淡食,足迹遍布22省市,大江南北,长城内外,长达5万里,先后有600多人参加过队伍,通过当时各种喜闻乐见的宣传教育形式,流动的学校,流动的舞台,流动的社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带着淮安人的责任担当,为着新中国尽娃娃们的力量,这无疑是淮安运河文化传承的一次凤凰涅槃!
作为广西作家,故事的另一个重点,是新安旅行团在桂林的活动。抗战中的桂林,是抗战文学艺术界人士的聚集地,带动了西南文化的发展,新安旅行团到此后,给桂林带来崭新气象。娃娃们的热情感染了极度恐惧、令人窒息的状态下生活的人们,使人们身心安静、灵魂升华。几年前我曾专门到桂林考察过抗战文化遗址,八路军办事处、大剧院、出版印刷机构旧址、七星岩下的岩洞教室等,深深体会到广西对抗战前方后方均有巨大贡献,冯先生所言不虚,也极同意冯先生说的中国的未来,还是要靠具有新旅这样爱国情怀的青少年。希望时下的娃娃们在享受温馨优渥生活的同时,有机会到淮安新安旅行团纪念馆去打卡研学,勿忘淮安运河娃娃们令人感动的历史。
再说龙一先生的《淮安佳肴故事多》。如果要问,什么最能代表中国人的乡愁,一口家乡话(乡音),一桌家乡菜(乡味),大概是最能激发乡愁所在。民以食为天,美食是运河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美食的重要载体。淮扬菜,不遑多让,堪称中国美食佳肴中的上乘之作。
龙一先生带我们游走淮扬运河,品味美味佳肴,娓娓道来淮安的美食故事,令人大长见识。作家将今天淮扬菜发扬光大之地定位在淮安、高邮、扬州这三点构成的淮扬运河(邗沟)一线,无疑是正确的。
“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如果不发生大的灾害,淮扬自古就是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淮安土地平坦肥沃、物产丰富易得。这为餐饮文化提供了丰富食材。就淮扬菜而言,菜肴清淡、江河湖鲜土特产多,味美、新鲜;调味品少,品味清淡;主料多,配料(佐料、香料)少,于平凡中显露出不平凡的品质。淮扬菜善于将普通的食材,通过厨师们高超的烹调技艺,加工成数不清的佳肴。如豆制品中的文思豆腐、平桥豆腐、大煮干丝。猪肉有清蒸狮子头、钦工肉圆、各色包子。还有河湖中的白鱼、银鱼、白虾、黄鳝等,不断调动人的味觉神经。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淮扬菜还在不断发扬光大,像最近20年红火的盱眙龙虾,便是水产佳肴的推陈出新,演义着新的传奇。
龙一先生在文中用充满浪漫的想象力,捕捉事物间的细微联系,以侦探小说的手法,演义淮扬菜的那些扑朔迷离的传说故事。他由太湖三白想到洪泽湖三白,由清蒸白鱼,联想到吴国公子光策划专诸刺王僚的故事。从蒲菜茶馓,追溯到《诗经》中的蒲菜,淮安的蒲菜最为鲜美。甚至从秦朝漂母遗食韩信,猜想漂母吃的是什么饭食……小说者流的文学作品,留给我们的,是在品尝淮扬美味佳肴的同时,享受一盘令人开心的文学大餐。
(作者为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