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今日
         

刘捷:深入挖掘大运河文化精神内核时代价值 高水平打造“人民的运河”“游客的运河”

发布时间: 2022-01-14 15:47:35 | 来源: 杭州日报 | 作者: | 责任编辑: 宋柏霖

刘捷在调研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时强调

深入挖掘大运河文化精神内核时代价值

高水平打造“人民的运河”“游客的运河”

近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刘捷专题调研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他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高度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扎实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深入挖掘大运河文化精神内核、时代价值,高水平建设具有时代特征、杭州特色的景观河、生态河、人文河,打造“人民的运河”“游客的运河”。戚哮虎、朱建明、缪承潮参加。

十里银湖墅,千年古运河。多年来,杭州大力实施运河综合保护工程,实现了城市肌理与文脉传承、保护与发展互促共进,提升了沿岸居民的生活品质,古老运河正在展现喜人新姿。刘捷来到武林门码头,乘船顺河而行,沿途察看水质水情和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情况。他说,大运河是流动的文化,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要持续做好“水”文章,推进水体治理、路网建设、景观提升等重点工程,让水清起来、活起来、灵动起来。随后,刘捷一行从桥西码头上岸,步行考察桥西历史街区、拱宸桥。千百年来,古桥流水留下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延续市井繁华的烟火气息。刘捷边走边看,他说,要注重挖掘历史文化遗产内涵,精心保护和利用拱宸桥、桥西历史街区等遗产点,形成移步换景、亮点纷呈的运河文化精品旅游线。

城市以北,新的运河文化地标正拔地而起,小河公园、京杭大运河博物院、大城北中央景观大道等标志性项目加紧建设中,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有序展开。刘捷考察了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规划展示馆,并主持召开座谈会,听取有关情况汇报。他指出,大运河杭州段流淌千年,是“世之瑰宝,城之命脉”。要加快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坚持把保护放在第一位,高标准高水平推进十大标志性项目建设,把每个项目都建成精品工程、经典场景,确保一批特色展示点和运河文化空间在亚运前精彩亮相。要深入研究大运河对杭州城市发展的深远影响,阐发运河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加快构建大运河一体化保护传承利用体制机制,加强文化研究创作、遗产活态传承、展陈体系建设,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公共空间提升、国际传播交流,在更高水平、更好形式的保护传承利用中惠及人民群众、增强文化自信。


推荐阅读
品“淮”味运河忆风骨人文 龙一先生带我们游走淮扬运河,品味美味佳肴,娓娓道来淮安的美食故事,令人大长见识。带着淮安人的责任担当,为着新中国尽娃娃们的力量,这无疑是淮安运河文化传承的一次凤凰涅槃。再说龙一先生的《淮安佳肴故事多》。
刘捷:深入挖掘大运河文化精神内核时代价值 高水平打造“人民的运河”“游客的运河” 刘捷在调研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时强调深入挖掘大运河文化精神内核时代价值高水平打造“人民的运河”“游客的运河”近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刘捷专题调研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他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高度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扎实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深入挖掘大运河文化精神内核、时代价值,高水平建设具有时代特征、杭州特色的景观河、生态河、人文河,打造“人民的运河”“游客的运河”。多年来,杭州大力实施运河综合保护工程,实现了城市肌理与文脉传承、保护与发展互促共进,提升了沿岸居民的生活品质,古老运河正在展现喜人新姿。
源“缘”流长 今世缘与大运河文化的这一次奇妙碰撞 而从淮水边款款而来的“国缘V9清雅酱香”白酒香气四溢,底蕴醇厚,深耕传播缘文化的今世缘酒业也早已成为运河边闪亮的文化名片。今世缘的创立来自中国传统文化的厚重熏陶,白酒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人的缘聚提供了特殊载体和表达方式。自1996年创牌以来,今世缘始终深耕“缘文化”,以传统文化为底蕴,将“酒”与“缘”紧密结合,通过产品创新,文化赋能,以“缘”为核心,不断弘扬“今世有缘,相伴永远”品牌理念,塑造人文化、个性化、差异化白酒品牌。
中国大运河文化讲堂在宁启动 启动仪式上,新华日报社与“中国大运河文化讲堂”相关支持单位、全程战略合作单位、金融合作单位签约,共同建设、保护大运河。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导张学锋。南京大学特聘教授、历史学院博导,中国明史学会常务副会长范金民。
古运回望
运河·声音
滚动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体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邮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