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今日
         

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正式启动

发布时间: 2022-01-04 14:49:38 | 来源: 新华社 | 作者: | 责任编辑: 宋柏霖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保护好长江文物和文化遗产,大力传承弘扬长江文化,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近日印发通知,部署启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要求各相关部门和地区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

建设国家文化公园,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推动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的重大文化工程。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作出系列重要指示批示,部署出台相关重要政策文件,为中国特色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指明了目标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统筹指导下,各地区各方面扎实推进工作,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一批标志性建设项目相继实施,一批重点基础工程建设陆续展开,一批重点建设区示范先行,中央和地方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沿线文物和文化资源家底不断夯实,保护状况持续改善,展览展示水平极大提升,宣传教育功能日益彰显,综合效益有效发挥,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空间不断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弘扬。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流,与黄河一起并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在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标志性象征,很大程度上丰富了中华文明的文化多样性,“江河互济”构建了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充分激活长江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系统阐发长江文化的精神内涵,深入挖掘长江文化的时代价值,对于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丰富完善国家文化公园体系,做大做强中华文化重要标志,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进一步提升中华文化标识的传播度和影响力,向世界呈现绚烂多彩的中华文明,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据了解,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范围综合考虑长江干流区域和长江经济带区域,涉及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青海13个省区市。下一步,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将继续加强统筹协调,中央有关部门牵头建立工作机制,制定建设实施方案和建设保护规划,指导相关省份编制分省份规划,精心组织、协同推进、有序实施,着力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功能衔接、开放共享的建设格局,确保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高质量推进。


推荐阅读
多元素融合打造器乐剧“新样本”《帆影弦歌万千重》奏响运河“新乐章” “《帆影弦歌万千重》这部剧的底色和亮点就是非遗文化,观众除了能够在一部作品中欣赏昆曲、劳动号子、箜篌、古琴、商羊舞这些非遗元素的创新融合,还可以透过这部作品深入了解当代文艺工作者为了弘扬传统文化这一理想和目标勇于坚持和牺牲的精神。多元素融合巧妙再现大运河沿岸的文化与风情2021年10月,在北京市东城区文联支持下,全新复排的非遗跨界器乐剧《帆影弦歌万千重》在北京连演10场,广受好评。坚持初心非遗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主动作为剧目出品人、剧中女主角苏媛的扮演者吴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及了创作推出这部非遗跨界器乐剧的初心与坚持。
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正式启动 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统筹指导下,各地区各方面扎实推进工作,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建设国家文化公园,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推动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的重大文化工程。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作出系列重要指示批示,部署出台相关重要政策文件,为中国特色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指明了目标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运河嘉年华系列活动在通州启动 文旅融合板块将通过推介通州区精品旅游线路路书,把文化、旅游、消费融为一体,展现通州充满多种文化元素的旅游资源魅力。接下来,嘉年华精品旅游线路推介、通运领游员开启通州特色旅游线路提报和投票活动串联展开,共同绘制了通州大运河文化建设的繁华图景。据悉,运河嘉年华系列活动将在通州区持续举办,除了精彩纷呈的开幕式文艺节目外,还精心策划了文化活动板块、全民盛会板块、文体活动板块以及文旅融合板块共十余场“文化+”活动。
“运河重生”与当代造园:扬州红园改造升级的背后 但后来随着城市的建设,原来的花鸟鱼虫市场搬迁到了别处。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尽可能把原来一些花鸟鱼虫等特色的东西保留下来。”昔日扬州红园红园花鸟鱼虫民间收藏品市场扬州盆景借助北护城河水边环境与历史建筑建成的扬州红园创建于1958年,起初的名称叫“扬州花木商店”,由于办公地点及主要生产园地在冶春园内,1959年更名为“冶春园花木商店”。
古运回望
运河·声音
滚动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体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邮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