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今日
         

千年运河“明珠”璀璨!外媒记者采访江苏运河沿线四市

发布时间: 2021-12-13 17:00:49 | 来源: 新华日报·交汇点 | 作者: 房雅雯田博史伟陈澄 | 责任编辑: 宋柏霖

12月6日,“SHOW JIANGSU·运河明珠”摄影采风活动在无锡启动。来自欧新社、法新社等国际知名媒体的记者和摄影师在为期5天的行程里,探访无锡、扬州、常州、宿迁4座城市,用精彩的镜头语言讲述运河沿线城市的蓬勃发展。

华灯初上,无锡千年古运河畔夜景如画。“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融,这样的运河夜晚,太美了!”来自美国的法新社摄影师Dan Sandoval说,在中国13年,他几乎走遍了中国。“这是我第三次来无锡,我想拍下更多照片,展现她的特别与美好。”“太湖西岸景萧疏,竹外山旋碧玉螺。”平静的湖面上,直径45米、高39米的“碧玉螺”风塔鲜艳夺目。摄影采风团成员停下脚步,纷纷用镜头定格这一太湖隧道主体通风设施。

常州靠制造之基、创新之力和文化根脉,抓住了记者们的镜头。常州格力博有限公司是新能源机械细分领域的单项冠军,在注塑车间,50台全自动注塑机在无人状态下高速生产,来自澳大利亚的欧新社摄影师Dave不断按着快门。“灵活的机械手臂在装配、智能化的生产设备高速运转、世界领先的技术和产品……我都用相机记录了下来。”他说,“生产规模的宏大和技术的创新深深吸引了我,这是常州智能制造的实力。”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大运河街肆印象展厅以真实的视觉、听觉、触觉、味觉体验,多维度开启了一场大运河古今穿越之旅。“真的太神奇了,这个实景我很喜欢,很有中国特色。我们现在居然置身于中国的古代,感受那时候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运河周边城市变迁。”来自美国的摄影师Zachary说,抬头仰望“天空”,看着绽放的绚丽烟花,仿佛穿越千年,运河沿岸热闹安宁的街肆景象就这样在眼前出现。

冬日,运河宿迁港一片繁忙景象。满载木材、煤炭的船只密布,港区内堆满了集装箱,运输车辆来回穿梭,场桥、岸桥正在紧张地装卸。随着宿迁港货物吞吐量不断增加,港口现已开通5条航线,每周40个航次以上。“很高兴有机会走进宿迁,用镜头探索和记录这里的生态风光和产业发展。我会努力多拍好照片,向世界展示宿迁的独特美丽,让世界认识发展中的宿迁。”Dave对生态资源优越、发展驶入“快车道”的宿迁赞叹不已。

“SHOW JIANGSU”摄影采风活动是江苏外宣的重要品牌活动。4年来,活动围绕“流光溢彩40年”“光影70年”“小康大美”“向海而生高质发展”等主题开展摄影采风。30余家国际主流媒体摄影记者和摄影师走进江苏,拍摄了4000多张照片,定格江苏之美。活动开展以来所拍照片被《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卫报》等数十家国际知名报刊采用。


推荐阅读
沧州中心城区大运河生态廊道明年开建 其中包括:5段漕运诗经长廊、12个运河水工看台、古长芦盐运文化廊、胜利园杂技竞秀场、清风楼武术把式场、佟家湾医药百草园。工程完成后,在中心城区大运河生态廊道上,依托武术、杂技、医药、盐运、河工、漕运等历史文化遗存,一幅饱含沧州特色的运河文化画卷将徐徐展开。昨天记者从沧州大运河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了解到,明年,我市将以“一卷运河图、两岸多彩景、活力智慧河”为主线,对中心城区31公里运河两岸进行生态修复及提升改造,建设中心城区大运河生态廊道。
八里桥古桥完成大修 运河文化带亮出河流沿线文化资源 朝阳区文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神木厂历史景观保护工程中,神木廊房、神木谣碑及御碑亭工程顺利竣工,神木博物馆顺利办理启动手续,重要展品完成测试搭建。神木厂景观保护有进展朝阳区是运河文化带的重要节点,通惠河、亮马河、坝河、萧太后河等多条大运河的支流水系穿区而过。”朝阳区文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修缮工程中,桥面沥青被全部清理,并找寻原有的桥面石材进行补配,对桥面进行整体重新铺墁,并重做垫层,解决桥体中间材料空鼓、疏松问题。
外媒记者采访江苏运河沿线四市 来自欧新社、法新社等国际知名媒体的记者和摄影师在为期5天的行程里,探访无锡、扬州、常州、宿迁4座城市,用精彩的镜头语言讲述运河沿线城市的蓬勃发展。12月6日,“SHOWJIANGSU·运河明珠”摄影采风活动在无锡启动。30余家国际主流媒体摄影记者和摄影师走进江苏,拍摄了4000多张照片,定格江苏之美。
让大运河助力共同富裕 精神传承、文化传播、文明传世,既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主要内容,更是我们实现共同富裕的不懈追求。千年运河文化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滋养精神,涵养生态,培养动能,造福于民,让大运河成为名副其实的致富河、幸福河。作为中华文明的金名片,共同富裕在大运河上应成为鲜明标识。
古运回望
运河·声音
滚动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体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邮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