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今日
         

“唤醒”更焕新 山东奋力讲好大运河“山东故事”

发布时间: 2021-11-29 16:40:21 | 来源: 齐鲁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 宋柏霖

一线通南北,往来天地间。作为世界上最长的一条人工河道,京杭大运河在山东境内流经德州、聊城、泰安、济宁和枣庄5市,约占大运河总长的三分之一。

沿大运河一路走读问寻,我们惊叹于我国最大“地上煤矿”梁山港通江达海,带动京杭港航复兴新起势;见证着重建的台儿庄古城成为运河文化新地标;邂逅了青头潜鸭嬉戏玩水的珍贵画面……穿行了2500多年的大运河,是沿岸各地书写的一份又一份高质量发展的答卷。

高点定位、突出重点、彰显特色,运河“唤醒”焕新颜,山东奋力讲好大运河“山东故事”。

港口建设谱新篇,“黄金水道”带来发展新机遇

山东省委提出要利用山东独特优势,释放内需潜力,畅通经济循环,促进陆海统筹、东西互济,积极探索有利于促进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

依托运河资源,山东强化使命担当,主动创新求变,加快推进和京杭大运河相伴相生的港口实现高质量发展。

济宁市将京杭运河济宁段主航道全面升级为2级航道,可通航万吨级船队,同时将散小港口统合为主城港区、梁山港区等十大港产融合区。依托港口功能,济宁正加快布局临港产业,2021年前三季度,济宁港口吞吐量3440万吨,位列全省第五,正向着集约化、专业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

济州港是京杭运河山东段首个集装箱装卸专业港口,正在逐步打造“国家级物流中心”与“国内首个内河自贸港”。

在我国最大“地上煤矿”济宁港航梁山港,眼前的一幕让人心中不由荡起万千涟漪——梁山港铁路专用线配套建设的“万吨列车智能卸车机房”,采用国内最先进的折返式双翻卸车机卸煤,每天可接卸煤炭10万吨以上,效率比传统的卸车方式提高近10倍;同时,配套使用的干雾除尘技术还能大幅度抑制卸车过程中产生的煤尘影响。据济宁港航梁山港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陈哲介绍,截至9月底,梁山港煤炭到发量突破1100万吨,销售收入突破40亿元,未来3到5年还将形成5000万吨到7000万吨的吞吐能力。

京杭大运河枣庄段峄州港港口航道边,同样是一派忙碌景象:沿着1800米的地下廊道,一车又一车的货物在“填饱”货船肚子的同时,助力峄州港实现了从小码头到大港口的跨越式发展。

千年文脉,奔流不息。在“江北水城”聊城,运河钞关、鳌头矶,文化的历史沉淀给临清留下了宝贵的文物古迹,更见证着漕运变化,这里还有现存元明两代最完整的运河古闸。如今,千年运河仍是时代IP,更重要的是被赋予了更多时代意蕴。

美好应“运”而生。航运条件越好,发展业态就越丰富,区域经济活力就越充沛。凭借特有的交通物流优势,京杭大运河这条昔日的“黄金水道”再次声名远播,源源不断带来发展新机遇。

千帆竞发势如虹,科技创新扬起高质量发展风帆

2021年4月13日,新风光电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敲锣上市,成为科创板第7家“新能源产业”、第2家“智能电网产业”,同时也是山东省属企业中首家科创板上市公司。

时间回溯到上个世纪90年代,国营企业普遍面临经营困境。山东汶上县的无线电厂历经辗转,成立了新风光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如今,以创新驱动为引领,新风光不仅研发的变频调速器等产品处于行业领先地位,还参与和主导制定了17项国家与行业标准。从濒临破产到成为山东能源集团投资控股、重点培育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新风光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不断增强。

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和高质量发展,根本路径在于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向创新要活力。山东省委提出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山东由科技大省向科技强省转变。放眼齐鲁大地,科技创新正成为山东发展主引擎,推动经济产业变革性跃升——

锚定“奋战十四五,跨入全省第一方阵、争当鲁南经济圈排头兵”奋斗目标,济宁市正咬住制造强市、项目建设、双招双引等重点工作任务,按下“快进键”、跑出“加速度”,在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上交出高分答卷;在不久前山东省召开的“全面小康奋进山东”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德州专场上,德州市委书记田卫东表示,德州市将突出科技创新核心地位,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在泰安,龙头企业持续突破核心技术,引领产业升级,园区集聚强化产业链条,交通先行先通助推产业发展……受大运河滋养润泽的沿岸山东各市,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扬起高质量发展的风帆,竞逐向前。

区域协调发展,串起文化传承、绿色生态新画卷

山东省委提出,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现代化道路,加快打造生态保护样板区、长久安澜示范带、绿色低碳发展先行区、对外开放新高地、文化“两创”新标杆,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探索路径、作出示范。拥有灿若繁星文化遗产的大运河,承接着彰显齐鲁文化特色的使命。

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优秀传统文化新起来、活起来、兴起来,济宁市勇挑使命和担当,大力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文化传承创新进入崭新阶段。尼山圣境、孔子博物馆等重大项目,为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时代搭建载体;“百姓儒学”“和为贵”调解室等一批文化创新举措带动基层善治;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国际儒学论坛等一大批重量级文化活动,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还需要打造推出既“叫好”更“叫座”、彰显运河特色、凸显山东水准、展示中国气派的文旅精品地。

初冬时节,暮色四合,桨声灯影里的台儿庄古城散发着别样的魅力。复建古城时,当地将保存下来的古城墙、古码头、古民居等历史遗产进行科学修复,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这座城市的脉络和痕迹。如今,沿着15公里的水街水巷,游客可以乘船重温“商贾迤逦,一河渔火,歌声十里,夜不罢市”的繁荣景象。

擦亮运河文化的“金名片”,文化、生态要比翼齐飞。位于泰安市东平县的东平湖,常年水面209平方公里,不仅是国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调蓄枢纽和京杭运河复航战略枢纽,还是黄河下游唯一重要蓄滞洪区,对整个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意义重大。去年以来,许多摄影爱好者在这里连续拍到全球极危物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青头潜鸭。得益于东平湖生态环境的修复提升,这一珍稀鸟类数量不断增多。

东平县近年来下大力气先后开展了网箱拆除、砂场清理等九大攻坚行动,确保水质稳定在国家地表水三类水标准以上,东平湖终于碧波再现;此外,以生态防护林为基础,东平县因地制宜发展“林+中草药”“林+旅游”等模式,引导沿湖群众走“林上有产品、林中有旅游、林下有经济”的经营之路;同时,东平县大力发展以东平湖为核心的文化旅游产业,引导渔民吃上“旅游饭”。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人民群众真正成为了东平湖生态环境改善的受益者。

今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十四五”实施方案》。全面认识大运河,科学保护大运河,合理开发和利用大运河,才能使其真正重焕新生。

从货物运输到文旅发展,从经济发展到文化增辉,“流淌”进新时代的大运河,正在不断焕发新光彩。沿着大运河看山东,不仅仅看到了运河沿线几个地市的变化,更看到了山东朝气蓬勃的发展势头。齐鲁儿女牢记嘱托,紧紧扭住“走在前列、全面开创”“三个走在前”的总目标,全面落实省委确定的“六个一”的发展思路、“六个更加注重”的策略方法、“十二个着力”的重点任务,大力发扬“严、真、细、实、快”的工作作风,争分夺秒,开拓奋进,扎实苦干,全面开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局面。


推荐阅读
渤海路至海河路大运河段将实施生态修复与通航建设 日前,我市中心城区大运河文化战略生态修复与通航(渤海路—海河路)建设项目获批复,通过项目实施,将有助于加快中心城区大运河31公里中轴线的提升,进一步改善运河两岸生态环境,建设丰富多彩大运河生态景观廊道。项目总投资86218万元,建设范围在大运河中心城区段,北至渤海路,南至海河路,长13.7公里,包括堤顶路以外边坡、河滩地、水域以及两侧绿化带。项目主要对中心城区运河两岸进行文化战略生态修复与通航建设,包括沿线生态修复及配套工程、慢行系统及配套服务设施优化提升、车行桥改造、亮彩工程、运河生态监测及产业导入等,计划2022年8月前完成主要建设内容,2023年1月全部建设完成。
运河焕新生 文旅展新景 对他来说,北运河廊坊段旅游通航最令人开心的是,在家门口就能游船赏景,还有一份稳定工作。未来,北运河廊坊段将重点面向京津冀游客群,打造运河全域旅游发展新高地。”孙德刚是廊坊市香河县孙家务村村民,从今年7月份开始到香河中心码头工作,主要负责清理河道垃圾、打扫广场卫生。
全力打造“拱·兴文明”大运河文明实践矩阵 7月上线浙里办APP“志愿浙江”平台,已发布服务清单460余个,累计参与活动4800余人次,省委书记袁家军在全省数字化改革工作推进会上,要求“志愿浙江”平台建设要全省重点推广“阳光少年”特色场景,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明办主任俞慧敏批示肯定。持续打造“大运河直播间”“百姓书场”等特色阵地,全新打造杭州书房旗舰店“互联网+”产品体验区,积极推动天水、东新、石桥等街道与央广云数合作打造数字阅读墙,借力网络微视频、杭州评话等载体,共讲拱墅故事,同传运河文化,推进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今年来,拱墅区聚焦市民美好生活需求,积极打造实体化运作、沉浸式体验的“拱·兴文明”大运河文明实践矩阵,努力实现人人都愿交流互鉴、人人都可互动参与、人人都会守望相助、人人都能文明代言,着力呈现一幅人民精神生活富足、人与人之间互帮互助、和睦友好的共富社会文明图景,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打造精神共富新拱墅。
以大运河文化助力地域发展 自古以来,盐城与大运河之间一直有着紧密的历史渊源,在大运河文化发展史上留下深深的盐城印记。11月5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盐城分院成立大会暨第三届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智库峰会在盐城举行以大运河文化为引领推动沿运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要目标。11月5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盐城分院成立大会暨第三届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智库峰会在盐城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就“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展开深入研讨,共商沿运河区域如何利用好大运河文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对策和思路。
古运回望
运河·声音
滚动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体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邮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