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今日
         

“运河为媒”搭建文化国际表达的“立交桥”

发布时间: 2021-11-12 16:58:02 | 来源: 新华日报 | 作者: 吴浩 张运 | 责任编辑: 宋柏霖

从芦荻瑟瑟的古运河畔,到机器轰鸣的南水北调源头泵站,再到河水浩渺的高邮湖上……日前,一场中国、苏丹、埃及等10余个国家近40名大学生联合参与的“感知中国”大型文化思政实践课程在扬州拉开帷幕。

随着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不断深入,高校海外留学生人数规模和来源属地不断增加。面对不同文化和地域背景的海外学生,如何在差异中形成对中国文化的感知和理解,成为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重要问题。

近年来,扬州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充分挖掘大运河中的育人元素,以“运河为媒”搭建思政教育国际化表达的“立交桥”,推动留学生在流动的运河中体验中国社会,走企业、下农村、进社区,身体力行阅读中国社会这部大书。

据了解,该校的“运河思政”实践课堂,是一场链接中外、贯穿古今、线上线下、课堂内外的课堂“立交桥”。实现了课堂教育的“正面引导”与研学实践的“情景体验”,中外学生的“现场互动”与海外青年的“连线直播”,古代文化的“历史追溯”与现代文明的“时代探究”相融合,让运河载着“中国国情课”,成为最受留学生欢迎的实践课堂。

“链接、聚汇与融通是中国大运河的基本属性。”扬州大学海外教育学院支部书记姚晓群认为,文化作为一种集体意识,即具有无形的穿透性和感染力,也是最具生动性和引领性的思政阐释工具。历史上的大运河打破了区域隔阂、化解了文明冲突、弥合了文化差异,有力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多元统一,形塑出兼容并蓄、和谐共生、交融共享的价值体系。借古开今,这对于当前推动国家交流,融汇有无,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范本和实践载体。

学校联合扬州市世界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与扬州大学中国乡土教育研究中心联合推出的“大运河文化融入大中小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该校外国语学院、教育科学学院的师生们早在半年前,就组建了“溯水之源”大运河文化传播团队,开始探索课程建设。团队接合专业知识,系统走访运河沿线文化景观,搜集思政素材、编撰教学课程。

不久前,一场围绕“大运河上的文明之旅”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正式拉开序幕。中外学生在携手探究运河的过程中,还通过直播等方式,实现了10余个运河相关国家的互动直播。累计吸引了海内外20000余名各年龄段学生参与探讨。

“文化作为一种集体意识,即具有无形的穿透性和感染力,也是最具生动性和引领性的思政阐释工具。”对于运河文化的国际表达,扬州市世界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主任刘光明有着独到的见解,文化是育人最坚实的育人载体。中国历来注重以文化育人,当前针对海外学生开展文化教育,可以充分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先进文化中的思政元素,拓宽思路、创新形式、整合资源,实现教育元素国内与国际的有序有效衔接。



推荐阅读
开启长江文化与大运河文化高质量建设新篇章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把长江文化与大运河文化研究引向深入,2021年11月10日,由省社科联和扬州大学共同主办的江苏青年智库学者系列沙龙暨“长江文化与大运河文化建设高层论坛”在长江经济带和大运河文化带交汇点城市江苏扬州召开。10余位省内外高校及研究机构的专家代表共论长江经济带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之道,共商长江文化和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与弘扬之策。2020年11月12日至14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南通、扬州等地,并在南京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对长江经济带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深入研究长江文化内涵,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宿迁:运河港二期项目建设跑出“加速度” 11月11日,在宿迁市京杭运河枢纽港扩容提升二期工程施工现场,工人们正在紧张施工。据了解,京杭运河枢纽港扩容提升工程总投资10亿元,占地1100亩,采取顺岸挖入式建设11个2000吨级泊位,设计吞吐量385万吨/年,岸线长度870米,预计2022年6月建成投用。宿迁港全面建成后,将成为“千里运河第一港”,未来将拥有2000吨泊位23个,集装箱年吞吐量将达到18万标箱,货物年吞吐量将突破1000万吨,成为京杭大运河沿线18个城市中第一大港、苏北地区最大的对外开放水路口岸。
运河二通道有望明年亚运会前试通航 运河二通道为三级航道设计,可通过吨位更大的船只,待其建成通航后,千吨级的船也可以经过八堡船闸进入钱塘江。建设中的京杭运河二通道有望在明年杭州亚运会前建成并试通航,杭州将多一条“大运河”,更多的货船将通过运河二通道往来钱塘江,不再经过杭州城区内的京杭大运河。随着杭甬运河全线通航、富春江船闸改扩建和钱塘江中上游航道的开发,京杭大运河杭州段的运量大幅度增加,来往航行的船只越来越多,已难以满足水路运输需求。
3件运河文化作品获“繁星奖”金奖 地当歌台天当幕,白洋湾山歌,一唱就千年……”由白洋湾街道和姑苏区文化馆共同创作的音乐类金奖的作品《唱美江南》融入江南元素,增添山歌韵味,用民乐歌声唱出江南的青山绿水美景,唱出吴地丰富物产,唱出当地百姓在白洋湾这片江南沃土上辛勤耕种、建设家乡的自豪之情。创作人员谭亚新介绍,在歌曲创作过程中,他多次前往白洋湾进行实地调研,在倾听了传统白洋湾山歌后,迸发出灵感,结合江南文化、运河文化创作了歌词。其中,群舞《泊》获得舞蹈类金奖最高分,评弹剧《人桥》和女声独唱《唱美江南》分别获得了曲艺类和音乐类节目的金奖。
古运回望
运河·声音
滚动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体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邮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