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今日
         

高质量推进长江文化与大运河文化的融合发展

发布时间: 2021-11-12 16:55:17 | 来源: 新华日报 | 作者: | 责任编辑: 宋柏霖

大运河和长江都是滋养中华文明共同体的命脉,也是联通世界的纽带。要做好长江文化与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文章,首先必须深化大运河文化和长江文化内涵认知,找到两者内在关联。个人建议,可以从“内河运输带”“文化共荣带”“城镇发展带”“家园情感带”“中外交流带”这几个概念与内涵入手,在促进长江文化与大运河文化的融合发展中提出“江苏思考”、探索“江苏实践”。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新时期,高质量推动大运河文化建设和长江文化建设,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我们一要系统把握大运河文化和长江文化的当代价值,要明白大运河和长江都是中华民族的标志性文化符号,蕴含着中华民族悠远绵长的文化基因和历久弥新的精神力量。二要精准把握大运河文化和长江文化的精神内核。大运河和长江都蕴含着中华民族追求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执着信念,尊重规律、创新克难的创造精神,开放包容、美美与共的文化态度,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思想智慧。这些文化精髓和价值观念,至今仍然是我们迫切需要传承的民族精神与历史财富。三要把握大运河文化和长江文化的多元形态。大运河文化和长江文化都具有多元形态。“大运河文化”概念,根据载体性质不同,大体可分为三类:“遗存承载的文化”“流淌伴生的文化”“历史凝练的文化”。推进大运河文化和长江文化协同建设,需要对这几种文化形态区别对待,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四要把握大运河文化和长江文化的知识谱系。大运河和长江的文化资源分散庞杂,需要分门别类并据此收集与梳理资料。这样将有助于我们构建起大运河文化和长江文化的知识谱系,形成对大运河和长江系统性、全景性的认知。五要共同保护弘扬大运河文化和长江文化。要强化自然遗产、重点文物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做好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修缮工作。施展“绣花功夫”推进城市有机更新,打造高品质的人文宜居环境,提高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形成可持续的文化复兴与更新改造的实践路径。


推荐阅读
开启长江文化与大运河文化高质量建设新篇章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把长江文化与大运河文化研究引向深入,2021年11月10日,由省社科联和扬州大学共同主办的江苏青年智库学者系列沙龙暨“长江文化与大运河文化建设高层论坛”在长江经济带和大运河文化带交汇点城市江苏扬州召开。10余位省内外高校及研究机构的专家代表共论长江经济带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之道,共商长江文化和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与弘扬之策。2020年11月12日至14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南通、扬州等地,并在南京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对长江经济带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深入研究长江文化内涵,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运河为媒”搭建文化国际表达的“立交桥” 实现了课堂教育的“正面引导”与研学实践的“情景体验”,中外学生的“现场互动”与海外青年的“连线直播”,古代文化的“历史追溯”与现代文明的“时代探究”相融合,让运河载着“中国国情课”,成为最受留学生欢迎的实践课堂。近年来,扬州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充分挖掘大运河中的育人元素,以“运河为媒”搭建思政教育国际化表达的“立交桥”,推动留学生在流动的运河中体验中国社会,走企业、下农村、进社区,身体力行阅读中国社会这部大书。学校联合扬州市世界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与扬州大学中国乡土教育研究中心联合推出的“大运河文化融入大中小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
宿迁:运河港二期项目建设跑出“加速度” 11月11日,在宿迁市京杭运河枢纽港扩容提升二期工程施工现场,工人们正在紧张施工。据了解,京杭运河枢纽港扩容提升工程总投资10亿元,占地1100亩,采取顺岸挖入式建设11个2000吨级泊位,设计吞吐量385万吨/年,岸线长度870米,预计2022年6月建成投用。宿迁港全面建成后,将成为“千里运河第一港”,未来将拥有2000吨泊位23个,集装箱年吞吐量将达到18万标箱,货物年吞吐量将突破1000万吨,成为京杭大运河沿线18个城市中第一大港、苏北地区最大的对外开放水路口岸。
运河二通道有望明年亚运会前试通航 运河二通道为三级航道设计,可通过吨位更大的船只,待其建成通航后,千吨级的船也可以经过八堡船闸进入钱塘江。建设中的京杭运河二通道有望在明年杭州亚运会前建成并试通航,杭州将多一条“大运河”,更多的货船将通过运河二通道往来钱塘江,不再经过杭州城区内的京杭大运河。随着杭甬运河全线通航、富春江船闸改扩建和钱塘江中上游航道的开发,京杭大运河杭州段的运量大幅度增加,来往航行的船只越来越多,已难以满足水路运输需求。
古运回望
运河·声音
滚动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体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邮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