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运河,悠悠而下,流入古城……“千年运河千里行”中外媒体采风活动18-20日走进扬州。一场古运河穿梭千年的新画卷,徐徐展陈在中外记者眼前,缓缓讲述着扬州与运河交织千年的故事:从“原点”走向未来。
清晨,微风细雨下的扬州运河三湾风景区,河水泛起涟漪,葱茏绿植与红色桥梁相映成趣,诗画中的烟雨江南浮现眼前。当天,这里迎来了30余家海内外媒体打卡,寻访2500年前运河的“原点”。
据扬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长金介绍,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挖下邗沟的第一锹土,隋炀帝杨广在邗沟的基础上开挖南北大运河,扬州由此成为运河“原点”。
“明代万历25年,为解决漕运交通的问题,按照‘三湾抵一坝’的思路,原有的100多米长河道改弯后变成了1.7公里,形成运河三湾。”扬州运河三湾风景区讲解员江悦讲述起三湾的历史蝶变。
时光流转,运河的漕运功能逐渐退化。三湾在工业化浪潮下,曾变成一片废旧的化工厂和废石堆。
江悦介绍,自2014年以来,经过当地政府“断腕”式的生态修补,三湾从工厂变公园,成为旅游风景区。古运河的“原点”拨开历史洒落的厚厚灰尘,以“生态明珠”重现。
与三湾同样迎来“命运转折”的还有当地“最后的渔民”。
位于邵伯湖西岸的渔民世代以船为家,捕鱼为生,看天吃饭。在生态红线和生活窘迫的双重压力下,“收网”“上岸”成为了当时不得已,如今了不起的举动。在扬州市邗江区方巷镇沿湖村党委书记刘德宝的带领下,渔民们结束水上“漂泊”,在陆地上扎了“根”,摸索出一条从捕鱼卖鱼到“卖文化旅游”的生态富民路:“渔花子”摇身一变成了客栈老板、直播达人,住所也从破旧的渔船变成了黛瓦白墙的小楼房。
沿邵伯湖悠悠向南,抵达古城中心瘦西湖。静谧秀美的瘦西湖景区内,白塔辉映、绿柳成荫。不时传来丝竹悦耳、琴音扣弦,悠扬的扬州小调引来游人附和哼唱。
“为了让五湖四海的游客更好地融入,景区搭起戏台,重启茶室画室,开展非遗市集,让古老的文化在这里‘活起来’。”扬州瘦西湖文创演绎部部长张衡告诉记者。
暮色渐起,采访团成员抵达中国保存最完好的古街之一——东关街。
“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这是扬州城里最具有代表性的一条历史老街,在保持东关街肌理和特色的基础上,逐步适度迁出原住居民,对老街建筑和街巷进行保护性修复。
“这是我第一次来到扬州,能从这里感受到运河厚重的文化底蕴,以及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葡新国际文化传媒总裁马丽梅说。
当静态的遗产被保护式“焕新”,动态的非遗该如何“留根”?
活态传承的“秘密”,都集成在“卧虎藏龙”的扬州486文化街区。
68个非遗项目“同台竞技”,27位国家级、82位省级、278位市级非遗传承人轮流“练摊”,摆起集市,现场好不热闹。采访团成员饶有兴致地在这里体验起非遗的活态传承。
若说到系统地展陈和传承运河文化,就要来到新近建成开放的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
“千年运河一馆藏”说的就是这里。走进新唐风的博物馆,如同翻阅“百科全书”。馆藏1万多件套展品,活态展陈着千年运河的“前世今生”。
大运河的古今之变通过万余件文物串联起来,移步异景即可“走入”河畔人家的生活。在这里,还可一窥运河的未来图景。通过VR、AR等技术,科技让文物“开口说话”,让古老运河宛若“新”生。
“一路从北京经枣庄来到扬州,看到了运河城市都在抢抓建设大运河文化品牌的机遇,搞生态建设、抓品牌旅游、做城市IP,大家都在为运河的保护与发展做出努力,相信大运河的明天会更加精彩。”中国日报编辑王维说。
此次“千年运河千里行”中外媒体采风活动由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浙江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杭州市人民政府、中国新闻社、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主办,邀请中央、地方、部分境外媒体和海外社交媒体组成采访团,共历时7天,从北京启程,经山东枣庄、江苏扬州,终点为浙江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