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里程最长、规模最大的人工运渠,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伟大水利工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推动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必须要有先进的理念来引领,而这一理念就是新发展理念。贯彻新发展理念是“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文化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也是引领天津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理念先导和思想指引。
创新发展是推动天津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动力源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发展理念是方向、是钥匙,首要的就是创新。在推动天津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过程中,要始终把创新摆在首位,坚持创造性转换、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保护传承利用的质量和内涵。要认真对标对表国家《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和《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全面贯彻落实《天津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在经济、文化、生态、旅游等方面把握新机遇,找准新方向,实现新突破。在做好保护的前提下,采取形式多样、丰富多元的方式方法,创新传播媒介,提升展示水平,激发传承活力,促进活化利用,全方位讲好天津运河故事,宣传天津运河文化,展现天津运河魅力,彰显天津运河神韵。
协调发展是推动天津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必然要求。大运河流经我市武清、北辰、红桥、河北、南开、西青和静海7个区,区与区及各区内部之间均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为此,要在天津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制度措施,夯实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四梁八柱”,形成组织机构健全、沟通协调顺畅、市区密切联动的良好局面。在推动大运河沿线协调发展过程中,应结合各自发展水平、资源禀赋、产业结构、交通区位和生态环境等实际特点,加快构建“主城、区域节点、小城镇、美丽乡村”四级城乡体系,优化生产、生活、生态及文化设施的空间布局,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同时,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雄安新区建设等,用好用活各种政策措施,加强与北京、河北在经济、环保、文化和社会交往等多方位深层次的融合发展,携手打造特色鲜明、繁荣兴盛、休戚与共的大运河发展带。
绿色发展是推动天津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靓丽底色。应以习近平总书记“两山”理论为指导,秉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顺应自然的原则,把大运河综合治理摆在突出位置,持续推进河道水系、生态环境、交通航运整治工程,加强大运河沿线景观设计,努力将天津大运河打造成为天蓝水清岸绿的生态景观长廊。在此基础上,加快培育以大运河为载体的绿色发展产业,优化绿色发展路径,完善绿色发展体系,推动新旧动能转换,以生态保护为基点为高质量发展寻策问道,走出一条生态惠民、绿色惠企的新路子,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互利共赢。
开放发展是推动天津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必由之路。作为重要的运河沿线城市,天津应充分利用大运河这一桥梁纽带,在对外开放上主动加强与世界运河城市的沟通交流,以运河为媒介,通过全方位沟通交流拓展对外开放发展新空间。对内应主动加强与国内大运河沿线各城市间的沟通联系,尤其是加强与北京、杭州等重要运河节点城市的经济交流合作,不断推进大运河城市间的融合发展,共同构建文化璀璨、经济繁荣、绿色生态、社会和谐、开放包容的运河城市发展集群。
共享发展是推动天津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最终目的。要把全民共享作为衡量和检验天津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绩的标尺,坚持高标准规划设计、高水平资源整合、高质量统筹谋划,以重点项目为依托,以标志性精品工程为抓手,稳步推进大运河沿线各项建设工程,不断改善区域内的经济、文化、生态发展水平,促进发展成果惠及民生。同时,充分发挥大运河沿线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共享引领共建、以共建推动共享,按照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的原则,让广大民众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天津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带来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
(本文为2020年度天津市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京津冀协同发展下天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理念与路径研究”项目编号:TJGL20-19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