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今日
         

中国大运河沧州段修复改造提升工程取得重要进展

发布时间: 2021-08-24 14:06:20 | 来源: 中新社沧州 | 作者: 周锐 庞无忌 | 责任编辑: 宋柏霖

中铁二十二局集团四公司23日消息称,京杭大运河沧州段修复改造提升工程取得重要进展,正成为沧州市的城市生态走廊。

中国大运河由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浙东运河三部分构成,全长近3200公里,开凿至今已有2500多年,是中国古代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也是世界上距离最长、规模最大的运河。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据中铁二十二局集团四公司项目经理秦永胜介绍,长500公里的大运河沧州段位于河北省沧州市中部,南北贯穿沧州市域,流经吴桥、东光、南皮等8个县市区,在京杭大运河流经的20个城市中里程最长。

大运河是沧州市的“母亲河”。大运河沧州段保持了历史河道的原真形态,在京杭运河沿线中最具北方特色。

秦永胜介绍说,该项目部建设的沧州大运河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及生态修复提升改造项目堤顶路贯通工程是“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户沧州的首个国家级大运河项目,也是中国大运河非遗文化公园重点项目。该项目的建设,不仅是河北省重点打造的城市生态走廊展示区,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共同推动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举措。

长46公里的堤顶路在中心城区运河双侧,包括配套建设道路、交安设备、绿化、管线、照明等,集交通、景观、游憩、健身于一体,承担城市生态休闲走廊的功能,更是大运河文化重要承载地。

据介绍,该工程广泛引进创新复育水系蓝网和绿道系统,增加城市绿化面积,预留城市通风廊道。在绿化方案设计上,针对人民公园片区、清风楼片区、御河片区等6个片区,运用海绵城市技术,突出“立体”绿化,营造优美的赛道环境,打造了一条融绿化景观、生态功能、体育文化为一体的城市景观大道。

该项目部还依托运河文化,设计中注重与运河文化带四大功能区相融合,让这里成为非遗文化聚集区。如:在实施道路照明方案设计上,以“华韵”为主题,展示传统灯笼造型,融入沧州武术之乡剪影等。


推荐阅读
浙北将添一个运河水乡特色休闲旅游古村落 接下来,桐乡市将根据《规划》,以全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为背景,践行“未来乡村”发展理念,充分利用桂花村优越的生态环境、浓郁的历史氛围、丰富的文化资源等,从古建筑修缮与古道修复、历史文化传承、村庄优化布局、人居环境整治、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完善、休闲旅游产业发展等方面入手,把桂花村打造成为浙北运河水乡特色休闲旅游古村落。记者了解到,根据《桐乡市石门镇桂花村浙江省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桂花村将围绕“百年桂花香,运河田园居”这一形象定位,按照“一心、一环、四区”(即综合服务中心、“悠然画港”滨水休闲环,桂花文化体验区、运河人家休闲区、花园新村居住区、生态田园景观区)的空间布局,有步骤、分阶段开展保护工作和推进居民生活、旅游设施的建设。本次评审围绕“修复优雅传统建筑、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打造优美人居环境、复兴悠久传统村落、营造文明生活方式”的总体目标,对历史文化(传统)村落规划的主题定位、功能分区、古建修复、文化发掘、道路及基础设施配套、空间景观、存有环境保护以及发展思路等进行评审。
长赐号集装箱船将再次通过苏伊士运河 因事件而排队等候的422艘船只中的最后一艘于4月3日通过了运河。3月23日,长400米、悬挂巴拿马旗从中国驶往鹿特丹的“长赐”号集装箱船在苏伊士运河第151公里处搁浅,造成长达6天的交通堵塞。苏伊士运河管理局表示,“在伴航船只的过程中将采取额外的安全措施。
运河两岸“表情”丰富生动 绿色生态带璀璨文化带缤纷旅游带本报记者吴桥燕赵风情美食园陈雷摄沧县大白洋桥倒虹吸水利枢纽大运河景观带陈雷摄随着我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持续推进、运河堤顶路的全线贯通,运河沿岸各县(市、区)在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的基础上,因地制宜打造大运河绿色生态带、璀璨文化带和缤纷旅游带,不仅带来了良好生态环境,也使大运河文化更加丰富,带动沿岸乡村振兴,真正实现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让百姓得实惠。■记者思考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持续推进过程中,我市运河沿线各县(市、区)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挖掘弘扬运河文化内涵,通过文旅融合发展,为运河故事添加丰富、生动的注解,让流动的运河文化泽被当代、启迪未来。随着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推动,东光县依托北起南霞口、南至连镇的10万亩森林长廊,打造大运河森林公园。
江苏淮安:大运河畔,有间“群众看报室” 同一块广场,在不同的时代,宣传了革命文化、大运河文化。游人如织的漕运广场西侧,83年前成立了“淮安群众看报室”。看报室大致方向“选择在现在的漕运广场西侧,其中的一个原因是这里当时人流量比较大,是文化活动的地方。
古运回望
运河·声音
滚动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体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邮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