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伊士运河搁浅货轮已恢复至正常航道
新京报讯 (记者 彭岸 栾若曦)埃及苏伊士运河管理局29日发布声明说,搁浅货轮“长赐号”已经完全恢复至正常航道。苏伊士运河管理局表示,“长赐号”重新上浮之后,运河还需三天半就可以恢复畅通。3月23日,“长赐号”在苏伊士运河撞到堤岸搁浅,导致运河中断运行。
船体已经上浮脱浅
据俄罗斯卫星网消息,3月29日,埃及总统塞西宣布苏伊士运河河道的疏通工作成功完成。
“一旦轮船上浮,运河将会24小时运转。”3月29日下午,苏伊士运河管理局主席乌萨马·拉比耶告诉埃及媒体,疏通完目前的拥堵将需要大约三天半。此前,乌萨马·拉比耶在一则声明中说,搁浅货船的船身方向已修正80%,救援团队将在接下来几小时内继续工作直至船身位置被完全修正。
实时位置显示,货船船身已逐渐摆正,接近于和运河河岸平行状态。
海事服务供应商Inchcape在社交媒体上公布消息称,“长赐号”于当地时间29日上午4:30(北京时间10:30)成功上浮脱浅。
“长赐号”已搁浅近一周
当地时间3月24日,埃及苏伊士运河管理局发表声明说,一艘重型货船“长赐号”23日在苏伊士运河新航道搁浅,造成航道拥堵。“长赐号”长约400米、宽约59米,正驶向荷兰鹿特丹港。
苏伊士运河是全世界最重要的海运通道之一。据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CNBC)报道,根据苏伊士运河管理局数据,仅2020年一年,通过苏伊士运河的船舶接近1.9万艘,平均每天51.5艘,这条运河也是埃及收入的主要来源。
如何成功“解救”这艘巨轮,成为了埃及苏伊士运河管理局的难题。数据分析称,船东和保险公司或将面临总计超过1亿美元的索赔。
首先的工作重点是清理泥沙。苏伊士运河管理局称,要想移动堵塞航道的“长赐号”,需要从运河中清理出2万立方米的沙子,其数量相当于8个奥运会游泳池。随后,救援团队动用十几艘拖船并试图利用涨潮的有利条件帮助“长赐号”脱困,不过尝试失败了。
据海运服务供应商Inchcape消息,当地时间3月29日,“长赐号”成功重新上浮。不久后,埃及当局表示“长赐号”集装箱船已经转向“正确方向”,堵塞的水路将有望很快重新开放。
■追问
搁浅原因是自然还是人为?
“长赐号”在当地时间上周二陷入搁浅。起初,一阵突如其来的强风和阻挡视线的沙尘被认为是罪魁祸首。当时的风速被记录为40节,约等于一小时74公里。
但是苏伊士运河管理局说,这不是这艘船搁浅的唯一原因,可能还存在技术或人为错误。
据彭博社报道,在搁浅前的片刻,“长赐号”行驶的速度显然快于苏伊士运河管理局设定的限速。彭博社援引自己的数据称,“长赐号”在搁浅前12分钟记录的速度为13.5节,而通过运河的最大允许速度在7.6节至8.6节之间。
不过,一位与搁浅无关的船长表示,船长有时会加速以在暴风雨中更好地控制船只。
彭博社同时也提到,“长赐号”没有护送的拖船。尽管这不是一项必需的要求,但是当天“长赐号”前面两艘船都有护送的拖船。
如何预防事故重演?
据“海事主管网(The Maritime Executive)”称,随着国际贸易的增加,预计未来可能还会有更大的船只通行,航运业必须对未来的各种情况做好准备。改装大型船舶的船首推进器是一种应对侧风推动船舶偏离航道的方法。同时,如遇天气不佳,运河管理局需要向接近运河和沿运河航行的船舶提前发出警报。
地中海和红海之间不断变化的天气状况,加上通过苏伊士运河航行的大型船只,增加了未来发生航道堵塞事件的风险。如果能开启第二条横贯北极的平行航道,或许能为未来堵塞事件分流部分海上交通,确保船舶仍然有航道可以走。
■影响
苏伊士运河阻塞带来哪些影响?
据BBC报道,每天约有12%的全球贸易通过这条苏伊士运河运输。
“长赐号”搁浅导致运河通航中断,数据显示,从3月23日开始到26日,有153艘船被困,截至3月29日,还有超过300艘船只在排队等候通行。
德国保险巨头安联集团估算,苏伊士运河阻塞或令全球贸易每周损失60亿至100亿美元,并使年度贸易增长率降低0.2至0.4个百分点。
CNBC指出,在新冠疫情的背景下,此次危机是对全球供应链又一次打击。运输延误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从日用品、衣物到健身器材、电子产品、食品以及能源供应都会受到波及。
首当其冲受到影响的是油价。BBC指出,每天约100万桶石油和8%的液化天然气需要通过苏伊士运河运输。当地时间3月25日,国际油价短暂走高,不过市场预期货轮搁浅给苏伊士运河运输带来影响有限,当天晚些时候油价再次回落。
另外,卫生纸等日用品的短缺风险也在上升。全球最大木浆制造商Suzano表示,苏伊士运河阻塞危机或导致木浆供应中断,影响卫生纸供应。据《今日美国》报道,从东非和亚洲运往欧洲的咖啡豆都要经过苏伊士运河,此次阻塞还可能造成咖啡短缺。欧洲家居企业也表示有货物拥堵在运河之中。
《华尔街日报》指出,苏伊士运河为欧亚之间提供了最快、最直接的航运路线。国际评级机构穆迪分析,预计欧洲的制造业、汽车行业将受到最大影响,因为他们实行准时制库存管理,并不囤积零部件,目前掌握数量仅够短期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