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今日
         

扬州运河大剧院:2000平米升降舞台尽显国际范

发布时间: 2021-03-10 17:31:23 | 来源: 扬州发布 | 作者: | 责任编辑: 宋柏霖

 

一望无垠的沙漠,尽显北国风情;葱葱郁郁的丛林,令人为之陶醉……牛年春晚,时尚走秀节目《山水霓裳》华丽亮相:短短5分钟时间,变幻展现了沙漠、湖泊、丛林、麦田的奇观景象,现场通过20次的舞台机械升降,将演员与虚拟现实特效完美组合,让观众如同身临其境一般,沉醉于祖国的大好河山。

这种宏大的表现手法,除了美学、文化与科技的完美结合,还要归功于春晚演播厅的升降舞台。记者了解到,扬州市即将运营的运河大剧院,按照世界最高规格大型演出定制,配备了2000平米的升降舞台。

6台主舞台升降台,增加演出立体层次感

“已经进入最后的调试,月底将全部完工。”在扬州运河大剧院综合剧场,工人们正在紧张调试,舞台机械施工单位浙江大丰项目负责人伍小飞告诉记者,综合剧场拥有6台主舞台升降台,能够灵活、丰富地变换舞台形式,使整个主舞台在平面、阶梯之间变化。同时,通过升降台相互组合,改变升降高度,还可形成不同的演出平台。

歌剧厅内一部分电动吊杆 张卓君摄

 

“综合剧场升降舞台总面积2000平米。”伍小飞介绍,除了6台主舞台升降台之外,设置于后舞台的车载转台,还具有前后移动和旋转功能,用于表演及更换场景,与升降舞台搭配,可用于各种大型歌剧、舞剧和综艺演出,搭装场景,还可使大型布景在演出中多次快速迁换,增加演出的立体层次感。

记者了解到,舞台上还设有68根电动吊杆,其中设置于主舞台上部的62根吊杆,用于提升布景、各种幕布、二道幕机和吊挂灯具等。此外还有6根灯光吊杆,10套灯光吊笼,10台流动灯光车,将全方位满足主舞台区演出的灯光要求。

“主舞台升降台最高可升至高出舞台面4.5米,最低可降至低于舞台面4.5米。”伍小飞说。

量身定制,可承接大型剧目演出

“舞台机械及控制系统是剧院的核心工程之一。”扬州文投公司副总经理施章明介绍,作为扬州的文化地标,运河大剧院的舞台机械及控制系统都是严格按照世界一流标准设计,可为国内外表演团体量身定制,提供功能齐全、具有优良视听条件、技术先进、设备完善的多功能现代化观演平台。

歌剧厅

 

“运河大剧院可以承接大型剧目的演出。”施章明说。

记者了解到,大剧院四个场馆舞台机械设备有近百种,最大的设备有四五十吨重。

 

推荐阅读
“行走大运河”全民健身健步走山东主会场新闻发布会召开 5月24日,2021年全国“行走大运河”全民健身健步走活动山东主会场(东平)新闻发布会在济南召开。山东省体育局群体处处长王辉,泰安市体育局副局长谭晓蕾、泰安市文物事业管理局局长田学峰,世界冠军赵庆建,东平县相关负责同志,来自省内外的媒体记者共计50余人出席。此次活动由国家体育总局、国家发改委、国家文化和旅游部主办,旨在宣传大运河文化,展现鲁风运河文化风貌,促进文化、旅游、体育融合发展,深入实施体育旅游示范工程,倡导运动健身,促进健康理念,打造大运河体育旅游特色示范活动品牌,并为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献礼。
“千年大运河·文脉颂中华”公益直播活动即将全面启动 同时,本次活动还将联合大型电商平台、邀请知名网络主播进行公益直播带货,帮助京杭大运河沿岸企业及特色产业提升品牌知名度,助力大运河流域经济发展。“千年大运河·文脉颂中华”公益直播活动不仅有多平台展示城市文化魅力,也有直播推荐各地美食好物,更有好看热闹的文艺演出。以城市专题纪录片、原创短视频、实时现场直播等多种形式创新传播大运河文化内涵,用24小时网络直播记录大运河两岸特别的城市文化与生活特色。
保护传承和利用运河文化这些古镇有啥绝活? 另一方面,与各运河古镇形成差异化,讲好运河故事,各具特色,成为运河带上的璀璨明珠。当年的运河,不断把江南的鱼米,通过运河运输到全国各地去。2017年,村里建起了一千余平米的榆林庄运河历史文化展览馆,乾隆御赐榆林图、漷县钞关场景再现、小庙台儿运河祭祀、运河古文献等珍贵展品将榆林庄村与大运河的故事呈现。
扬州争当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示范生” 这个注册资金30亿元、总资产近80亿元的大型国有文化企业,由十余个市级文化集团和文化企业重新组建而成。烟花三月,位于明月湖畔的运河大剧院,成为游客和市民的网红“打卡”地。作为运河原点城市、中国大运河申遗牵头城市、南水北调东线源头城市,同时也是全国唯一全域划入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核心区的地级市,扬州积极推动“古运河重生”,给古老的大运河一个美好未来。
古运回望
运河·声音
滚动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体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邮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