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今日
         

千里通波,大美运河丨河北省第六届园林博览会2022年在沧举办

发布时间: 2021-01-08 17:12:03 | 来源: 沧州日报 | 作者: 杨继超 | 责任编辑: 宋柏霖

 

记者日前从市政府获悉,河北省第六届园林博览会将于2022年在沧州举办。目前,园博园及中心城区大运河堤顶路贯通项目正有序推进。

大运河渤海路至海河路段为园博会的展示范围,以北起渤海东路、南至永济路、西起运河西岸堤顶路、东至清池大道,南北向长2600米、东西向宽800至1000米作为核心建设区,精细设计、重点打造。大运河畔的园博会,将以落实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要求为前提,打造“文化保护带,生态景观带,全域旅游带和特殊产业带”。本届园博会的主题定位为“千里通波,大美运河”。园博会总体布局的空间设计方案以“一带、三区”的结构展开,“一带”即运河风光带,展现运河生态风貌,传承运河活文化;“三区”包括城市展园区、专类植物展园区及综合服务区。十四个城市展园、十大公共景观、四大功能分区承载着第六届园博盛会。

据介绍,运河风光带由蓝绿交织的运河带、生态驳岸带、景观林带和游憩绿带共同组成城市生态休闲走廊,人在岸上走移步异景,船在水中游如诗如画,三处游船码头、三座景观桥点缀在运河画卷中。城市展园区集中14个城市展园,依据各自城市在地理空间的分布特征,围绕着8公顷的开阔水面依次排布。专类植物展园区恢复自然朴野的运河原真生态环境,点缀意境优美的精致花园,形成自然景观与人工园林相融合的植物专类展园区。植物专类展园区分为以百花园、百草园和百果园为代表的精品植物展区和以草坪花海、在水一方、蒹葭书屋、微丘农田为代表的自然湿地展区两个主题。综合服务区紧临清池大道,主入口广场与园博会主展馆协同设计,正对运河湾的绝佳观景点。

中心城区大运河堤顶路贯通项目位于京沪高速和黄石高速之间,两岸堤顶路全长约47.5公里。目前,准备实施建设的区域长约39.4公里,其中包括示范段,全长8.5公里,按照6米宽道路建设;马拉松段,运河东岸及运河西岸长约4.8公里,按照马拉松标准建设6米宽赛道、3米宽工作通道;其他路段,长约26.1公里,建设标准本着尊重现状的原则,道路宽度利用现状空间约4至5米,宜宽则宽。整体项目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结构,道路沿线配套交通工程、照明工程、绿化工程、管综工程。

 

推荐阅读
杭州“中环”新进展:余杭运河大桥将改建成双层特大桥!预计7月启动改造 运河大桥改造工程完成后,有望缓解这里的拥堵状况,并且将成为杭州中环北半环的一部分,沟通起杭州北部的良渚、塘栖、临平等地,成为杭州的又一条重要的快速交通干道。今天(1月7日),杭州中环建设又有了新进展,作为中环重要节点的余杭东西大道运河大桥,改造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正式获批,预计将于今年7月前后开始启动改造。杭州中环是杭州都市圈内一条非收费快速公路。
千里通波,大美运河丨河北省第六届园林博览会2022年在沧举办 “三区”包括城市展园区、专类植物展园区及综合服务区。专类植物展园区恢复自然朴野的运河原真生态环境,点缀意境优美的精致花园,形成自然景观与人工园林相融合的植物专类展园区。园博会总体布局的空间设计方案以“一带、三区”的结构展开,“一带”即运河风光带,展现运河生态风貌,传承运河活文化。
“对话——京杭摄影师的大运河影像记忆” 拉开帷幕 北京国际摄影周2020以“影像:穿越现实”为学术主题,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中国摄影家协会、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中国图片集团和北京歌华文化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承办,是具备国际性、专业性、创新性和传播性的大型摄影主题活动。作为“北京国际摄影周2020”系列展览之一,我们邀请摄影师展开京杭两地大运河的影像对话,为观众呈现大运河的魅力。1月5日,展览“对话——京杭摄影师的大运河影像记忆”于中华世纪坛当代艺术馆拉开帷幕,展期到1月13日。
河南“十四五”规划:推进黄河、大运河河南段适宜河段旅游通航和分段通航 构建低碳高效的能源支撑体系,推进能源革命,谋划建设外电入豫新通道,加快国家主干油气管道建设,积极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建设沿黄绿色能源廊道,完善能源产供储销体系。【河南“十四五”规划:推进黄河、大运河河南段适宜河段旅游通航和分段通航】中共河南省委关于制定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推动淮河、沙颍河等航道升级改造和区域性枢纽港口建设,推进黄河、大运河河南段适宜河段旅游通航和分段通航,推动干线、支线、通用机场协同发展,打造交通强省。
古运回望
运河·声音
滚动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体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邮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