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洛阳:运河“遗珠”变“明珠” 千年古都焕发新活力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位于隋唐大运河中心的河南省洛阳市,因地处洛水之阳而得名,这条大运河见证了“因水而兴”的古都洛阳千百年来的繁荣与发展,更迭与变迁。
隋唐大运河因洛而开,奠定了洛阳运河中心地位。据介绍,为顺应隋朝统一之后的新形势,打造以洛阳为中心的全国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公元605年,隋炀帝下令开凿贯通南北的大运河,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到北京,南至杭州,全长近5000公里。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河洛地区与东南沿海、京津冀地区的联系,成为一条沟通南北的大动脉,一条流动的经济长廊和文化长廊,更成为隋唐的生命线,古都洛阳也迎来了隋唐两代的鼎盛和辉煌。
“隋唐大运河的开凿对推动洛阳当时成为全国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起着重要作用,洛阳利用大运河与丝绸之路交汇的有利地形,成为隋唐两朝的东都所在,迄今为止,对千年古都洛阳的发展影响深远。”洛阳隋唐大运河博物馆讲解人员讲述道。
“天下之舟船所集,常万余艘,填满河路”,因为大运河,洛阳成了一个商船云集的大都市,经济和商业空前繁荣。隋唐大运河开通之后,促进了洛阳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大大提升了洛阳的影响力。到宋代以后,随着都城中心的迁移,洛阳逐渐失去了全国政治中心的地位,隋唐大运河(洛阳段)也逐渐没落,成为千年大运河历史长河中的“沧海遗珠”。
沧海桑田,历史不会忘记大运河,在2014年6月22日举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包括隋唐大运河在内的“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古老的大运河“遗珠”重新焕发活力,成为历史文化“明珠”。
据了解,隋唐大运河(洛阳段)除了保存有主河道以外,还完整地保留了附属遗存,分别是仓库遗存和桥梁遗存。位于洛阳市邙山南麓的回洛仓遗址以及隋唐洛阳城内的子罗仓遗址、含嘉仓遗址成为隋唐时期中国南北漕运发达的见证者。
根据考古勘探发现,回洛仓遗址整体呈长方形,东西长1140米,南北宽355米,目前已确定的仓窖数量为220座,通过对仓窖分布规律的推算,整个仓城仓窖的数量将达到700座左右,仓储规模宏大。
“粮食对于一个国家发展来说是极为重要的,隋唐大运河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运粮。回洛仓曾是隋唐大运河沿线的大型官仓之一,仅3号仓窖就可以储存粮食约50万斤,大约可供1400人吃一年,几百座这样的仓窖布局规程、排列有序,粮食储存量巨大。”回洛仓遗址工作人员说。
近年来,为将大运河千年文化“遗珠”真正变成历史文化“明珠”,为古都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洛阳市全面落实河南“建设文化旅游强省”的决策部署,坚持保护固态、传承活态、发展业态,推进“全域游”,唱响“四季歌”,提升“老三篇”,打造“新三篇”,加快构建文化传承创新体系,着力打造国际人文交往中心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
目前,洛阳正在全力打造“博物馆之都”,博物馆数量、种类和发展速度均居河南省首位,博物馆群已成为古都洛阳的文化新地标。洛阳隋唐大运河博物馆、洛阳民俗博物馆、二里头遗址博物馆等一大批重点文化项目相继谋划实施,古老的大运河正在以崭新的姿态呈现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