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留住千年运河记忆,擘画“运河之都”文化蓝图
一条大运河,半部中国史;运河三千里,最忆是淮安。12月20日,“践行嘱托开新局”全媒体主题采访报道组来到淮安市清江浦记忆馆、漕运博物馆,在品味千年大运河留下的文化宝藏的同时,探寻“运河之都”淮安聚焦“千秋淮扬”文化高地定位、打造大运河文化带标志性城市的脚步。
清江浦记忆馆位于风景旖旎的淮安市里运河文化长廊景区,沿着河道北岸行进至中洲岛,一座别具韵味的仿古建筑映入眼帘,这就是为了纪念清江浦开埠600周年而建的清江浦记忆馆。走进记忆馆中央的仿古船头,恍如穿梭回300多年前的清江浦,两岸商铺鳞次栉比、人头攒动,一幅明清时期老淮安的繁华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
公元1415年,明代水利家陈瑄发动民工,在京杭大运河淮安段开凿了一条特殊的河道,这就是闻名遐迩的清江浦。清江浦河道的开通,让江南漕船免除陆运过坝之苦,实现了京杭运河的全部畅通,也奠定了淮安在漕运史上的非凡地位。
运河载动了漕运,也载动了沿岸城市的千年繁华。淮安市漕运博物馆采用光影互动、180度巨幅投影卷轴和艺术沙盘等形式,通过“漕运与经济”“漕运与人物”“漕运与民俗”“漕运与城市”四个篇章,回溯了漕运千年的兴衰历史。
淮安大运河文化带规划建设管理办公室规划建设处处长夏家茂介绍,作为“运河之都”,近年来淮安聚焦“千秋淮扬”文化高地定位,全力打造大运河文化带标志性城市,健全机制、系统谋划发展蓝图,为淮安更好传承运河文化提供制度保障;持续推进漕运文化展示区、河工文化集成区、生态文旅体验区、运河保护示范区建设,统筹做好保护传承利用三篇文章。
今年6月,《淮安市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正式施行,这是全国运河沿线城市第四部、江苏省第一部,专门针对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制定的地方性法规。此外,《江苏省大运河(淮安)文化旅游发展基金管理办法》已经出台,《淮安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已报省联审……各类规章制度的确定,将进一步为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法治保障,为淮安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作为京杭大运河的重要节点城市,淮安拥有中枢集成的水工文化,明清两朝共有200多位治河官员驻节淮安,而水工文化是大运河文化的重要内容。今年5月,为深入挖掘淮安丰富的水工文化、水利遗存,淮安正式启动中国水工科技馆规划建设,该项目共分三期,一期为板闸遗址公园,二期为中国水工科技馆本体,三期为运河国际文化交流中心。项目占地面积416.2亩,建筑面积约16.48万平方米,总投资约38.922亿元,目前,一期已进场施工,二期、三期正在深化设计,第一批文物征集已经完成。
与此同时,另一批标志性项目也在同步推进。中国漕运城、河下历史街区、清江浦1415街区、蒋坝河工风情特色小镇、京杭运河绿色现代航运示范区等项目将从蓝图走入现实,昔日的“运河之都”正焕发出新时代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