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今日
         

守好新旧“江南第一闸”,让大运河焕发新生机

发布时间: 2020-12-18 17:36:26 | 来源: 新华日报 | 作者: 顾敏钱飞滕升智范俊彦 | 责任编辑: 宋柏霖

对于镇江人来说,大运河不仅是“风景如画”的母亲河,更具有重要的航运功能和价值。

在被誉为“江南第一闸”的谏壁船闸,一艘艘运输物资的船舶穿梭不息,一派繁忙景象。镇江市港航事业发展中心安全环保科科长刘海荣告诉记者,这里每天通过的船舶多达600、700艘,高峰时期船舶过闸最多需等待6、7天之久,大小船舶遍布全国10多个省市。去年谏壁船闸的船舶货物通过量达到1.87亿吨,相当于沪宁铁路全年单线运量的4.2倍,今年预计将达到1.9亿吨,成为江苏内河水运沟通南北、横贯东西的重要交通枢纽。

因河而兴的同时,镇江人也在为保护好大运河不懈努力。繁忙的大运河有成千上万的船舶在跑,产生的垃圾可想而知,让船上的垃圾上岸,谏壁船闸今年做了不少工作,建立船舶智能垃圾柜系统就是其中之一。“过去往来船舶上的生活垃圾,要么偷偷扔到运河里,要么随意堆放在岸边,现在船员能上岸的地方都放了智能垃圾柜,船员不再为船上的垃圾没处扔犯难了。”刘海荣说。

大运河流淌着的不仅是奔流不息的河水,更重要的是流淌着绵延不绝的文脉。在距谏壁船闸10多公里之外的镇江市老城区太保巷,在明清时代承担“江南第一闸”角色的大运河京口闸正迎来重生。

站在京口闸遗址前,很难想像眼前残缺不全的船闸在百年前曾是一幅“舳舻转粟三千里,灯火临流一万家”的繁荣景象。“作为京杭大运河江南运河段第一道闸门,京口闸曾记录和见证了京杭大运河镇江段的发展与变迁,是研究大运河文化的宝贵资源。”镇江博物馆考古部工作人员霍强告诉记者,这里曾是长江与运河的交汇处,千里漕运的“咽喉”。明清两代,湖广、浙江、江西以及苏、松、常、嘉等地的漕粮,大部分经镇江由京口闸进入运河运往北方,而在非漕运季节,京口闸内外聚集着南来北往的商船,南方的丝麻、棉布、茶叶、桐油、笔墨纸张及北方的红枣、柿饼、胡桃、芝麻、麻油等在此汇聚,使镇江成为长江下游物资中转的重要港口。到了清代,京口闸因河道淤塞而被废弃,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幸运的是,2012年镇江开始对京口闸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先后揭示出明清京口闸的东闸体、码头、石岸、道路、碑亭等遗迹。现存的京口闸闸体宽9米、深6.7米,通长54米,闸体外面是块石垒砌,里面夯土。2019年,京口闸遗址项目升级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京口闸遗址新一轮外清淤、绿化以及展示工作完成后,附近环境焕然一新,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推荐阅读
航拍扬州运河三湾 “生态项链”展冬日韵味 泱波摄运河三湾犹如一串镶嵌在运河之上的生态项链。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区域位于扬州城市南部,原为城郊结合部,环境脏、乱、差。泱波摄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内堆山叠石、亭台轩榭、步道连廊、抱柱楹联的精心点缀,再现了“青山隐隐水迢迢”的古典园林韵味。
守好新旧“江南第一闸”,让大运河焕发新生机 繁忙的大运河有成千上万的船舶在跑,产生的垃圾可想而知,让船上的垃圾上岸,谏壁船闸今年做了不少工作,建立船舶智能垃圾柜系统就是其中之一。在被誉为“江南第一闸”的谏壁船闸,一艘艘运输物资的船舶穿梭不息,一派繁忙景象。在距谏壁船闸10多公里之外的镇江市老城区太保巷,在明清时代承担“江南第一闸”角色的大运河京口闸正迎来重生。
大运河(余杭段)文化带建设,让“流动的文化”熠熠生辉 项目进展如何。余杭发布悠悠大运河泽被千年,宛如多彩的绸带蜿蜒而来,孕育了余杭的江南水乡文化。该项目将传承运河历史,发扬红色文化,弘扬乡村旅游,打造蓝绿交融的活态田园运河风光带。
古人的运河智慧也藏在这座减水闸里 临水而居以荷为伴荷藕融入宝应人的生命里宝应荷藕名扬天下,摄制组慕名来到宝应县射阳湖镇。宝应县博物馆考古专家唐华荣介绍,漕船行驶在宝应湖经常发生触礁事故,明代朝廷为了保障漕运,减少损失,在明代万历十二年,沿着宝应湖的东岸,开挖了宏济河。宝应有藕夹、藕粉圆子、藕饼、捶藕等十几种以藕为原料的小吃,但是宝应人并不满足,还在尝试着做出新的口味。
古运回望
运河·声音
滚动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体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邮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