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独家
         

【对话运河】专家建议设“大运河学术联盟”各展所长避免课题重复

发布时间: 2020-12-01 13:18:49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宋柏霖 | 责任编辑: 李培刚

中国网北京12月1日讯(记者 宋柏霖)聊城,历史上曾因运河而兴盛,明清时期,借助运河漕运之利,繁荣四百多年,被誉为“漕挽之咽喉,天都之肘腋”、“江北一都会”。运河沿线不仅有光岳楼、山陕会馆、景阳冈、狮子楼、钞关、鳌头矶、舍利塔等著名古迹,而且遗留下浓郁的运河文化风情。近年来,聊城抓住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机遇,加强运河文化保护开发,加快了运河文化长廊建设。2012年6月,聊城大学成立运河学研究院,成为国内较早以运河及其区域社会为研究对象的科研单位。11月25日,中国网记者来到聊城,相遇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

随着2014年大运河成功申遗,运河沿线各地相关研究机构和组织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专家胡梦飞告诉记者,目前,虽然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数量众多,但研究对象和内容上各有侧重,各有所长,彼此之间缺少沟通和交流,导致课题重复、研究交叉现象严重。从人才结构上看,研究运河历史和运河本体的学者相对较多,真正投身运河文化遗产研究的学者相对较少,服务现实能力有待加强。

聊城运河博物馆内运河展示图

针对这一情况,胡梦飞建议,应在政府的统一安排与筹划下,联合沿线各省市相关研究机构,成立“大运河研究学术联盟”,加强沟通和协调;组建最优秀的人才队伍、设计团队,综合不同专业优势,既要突出不同运河城市的特色,又要寻找其运河文化的共性,使中国大运河的文化内涵得到充分体现;划拨专项资金,加大对运河相关研究机构和课题的支持力度,促进研究成果向现实社会转化,更好地促进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利用;通过编辑、出版相关书籍和刊物,提升运河研究的理论水平,调动研究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运河研究走向深入。定期召开国内外运河学术论坛、文博与非遗展览会、运河文化主题讲座等,努力扩大运河研究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大运河融汇了京津、燕赵、齐鲁、中原、淮扬、吴越等地域文化,孕育了漕运文化、水利文化、商事文化、民俗文化等文化形态,是我国文化和旅游资源高度聚集的地区。随着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在大运河沿线城市的开展,也出了同质化竞争的状态,难以展现运河遗产的魅力。

对此,胡梦飞建议,要深入挖掘沿运地区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结合当地实际和文化特色,设计旅游产品和旅游线路,打造特色文化旅游品牌;紧紧围绕“运河文化”主题,积极发展与大运河文化相关的数字创意、数字艺术、在线视听等特色文化产业,策划运河主题公园、会展中心、商贸服务场所、影视创意基地等大型文化产业项目,促进运河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展示方式,不断提升博物馆展陈水平,丰富展陈内容,打造一批运河精品博物馆;紧紧依托沿线地区文化资源优势,创作体现时代精神、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学、戏剧、电影、音乐、美术、摄影、书法、杂技等文艺作品,生动讲述大运河故事;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多媒体现代信息等手段,实施大运河文化数字化展示工程,促进运河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据悉,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拥有山东省社科规划重点研究基地“运河文化研究基地”等科研平台,目前,该研究院承担相关国家级课题12项(含国家社科重点项目1项、一般项目10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并与民政部地名所合作横向课题“运河地名文化数据库”等项目,正在为中国大运河的发展积极贡献力量。

推荐阅读
【对话运河】枣庄:运河中流之地的文化繁荣与创新 枣庄,位于山东南部,京杭大运河自此由江苏进入山东。在枣庄,自明代开凿通航400多年来,大运河昔日的繁忙景象仍在延续,故有“黄金水道”“活着的运河”之称。
十部门:深化“互联网+旅游” 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文化和旅游部11月30日消息,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十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互联网+旅游”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围绕文旅业转型升级提出了未来两年和五年发展目标,并明确了加快建设智慧旅游景区、完善旅游信息基础设施、扶持旅游创新创业等八项重点任务。
【对话运河】专家建议设“大运河学术联盟”各展所长避免课题重复 聊城,历史上曾因运河而兴盛,明清时期,借助运河漕运之利,繁荣四百多年,被誉为“漕挽之咽喉,天都之肘腋”、“江北一都会”。运河沿线不仅有光岳楼、山陕会馆、景阳冈、狮子楼、钞关、鳌头矶、舍利塔等著名古迹,而且遗留下浓郁的运河文化风情。
新时代大运河文化发展高端论坛在沪举办 本次论坛主会场设在上海交通大学,同时举办线上论坛。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长胡昊教授在致辞中表示:上海交通大学是国内较早开展大运河城市与文化研究的机构之一。在主题报告环节,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大运河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刘士林教授发布了题为《江南运河的发展现状和对策建议》的研究报告。
古运回望
运河·声音
滚动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体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邮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