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建华图说老北京之十九“右安门(下)”
缘于“北京是运河漂来的”,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在费孝通等领导、专家的指导与关怀下组织书画家、专家、学者三百余人,耗资逾千万元,历时八年组织创作了《京门九衢图》及《古运回望图》姊妹篇。主创团队成员83人均为国家顶级画家,采用中国传统绘画的长卷形式进行创作和表现,以“工兼写”的手法,还原康乾盛世老北京城各城门的功能作用和规划艺术,采用由外观内的方式,以通州大运河入通惠河过西便门讲起,绕皇城后至广安门结束。
右安门
图为《京门九衢图》分段画卷——右安门篇鉴赏
右安门-作用
右安门又名“南西门”,原是北京外城的七门之一,明朝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建成,现无存。为北京城南地区的一个重要交通枢纽。
图为《京门九衢图》-领导专家学者们参观留影
右安门古迹 1-法源寺
法源寺是北京城内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名刹,法源寺原名悯忠寺,始建于唐代,历经辽、金、元、明、清数代,至今一千四百多年,其间多次的天灾与人祸,最严重的一次是在辽代清宁三年(公元1057年)幽州大地震中完全倒塌,现存规模是在废墟上重建的,经辽、金、元、明、清历代不断修缮,比唐时缩小了很多。
图为《京门九衢图》分段画卷——右安门篇鉴赏
据《永乐大典》卷4650天字引《元一统志》记载,法源寺原悯忠寺,为唐太宗李世民东征(高丽)还,深悯东征阵亡将士,于贞观十九年 (公元645年)下令于此立寺为之荐福,后来唐高宗李治于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又下诏修建,但二帝皆未能成事。至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追感二帝先志,始建成此道口,赐名悯忠寺。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安禄山建塔于东南隅,肃宗干元元年(公元758年)史思明于西南隅对立一塔。
图为《京门九衢图》——创作资料用图
至唐宣宗大中初年(公元847年)节度使张仲武扩充其规模,昭宗景福初年(公元892年)节度使李匡威建面阔七间高三层的大悲观音殿,当时传说:“悯忠高阁,去天一握“,可以想见其高大,观音座下并埋有隋代仁寿四年(公元604年)所得之佛舍利六颗。
图为《京门九衢图》分段画卷——右安门篇鉴赏
辽代是悯忠寺最兴盛颢赫的时期,辽朝帝后亲临行香,曾在此斋僧建道口,并曾多次重修及改建,北宋的使臣到燕京有时被安排在寺内设行馆下塌。法源寺现存《大辽燕京大悯忠寺紫褐师德大众等》及《燕京大悯忠寺观音菩萨地宫舍利函记》两方石刻,可以考见当时修建规模庞大的详细情况,是极重要的史料文物。
图为《京门九衢图》——创作资料用图
金、元两代悯忠寺没有大的变动,据《靖康稗史》记载,金人俘获宋钦宗及后妃宫人等途经燕京时曾扣押在悯忠祠,金朝大定十三年(公元1173年)在此策试女真进士,金大定十五年(公元1175年)重建了前殿和太子殿。
图为《京门九衢图》分段画卷——右安门篇鉴赏
明代英宗正统二人(公元1437年)寺僧相瑢欲重修葺,由宋文毅等一众内侍太监集资大规模重建寺宇,改名崇福寺,呈现在法源寺的布局:中建如来宝殿,前天王殿后观音阁,及法堂、方丈、山门、伽蓝、祖师堂、东西二庑、钟鼓二楼、香积、禅栖之所、大藏经阁,以问计者凡一百四十,内植佳木,外缭周垣,为北京城典型的明代寺庙布局。
图为《京门九衢图》——创作资料用图
清代顺治帝时始建戒坛,雍正十一年四月(公元1733年)世宗谕和硕庄亲王等,赐各省僧人一千五百众于悯忠寺受皇戒,由朝庭发帑大规模修缮,次年工竣,定为律宗寺庙,召宝华山隆昌寺住持及执事僧120人众,并召各省愿受皇戒者一千五众进京,开三坛大戒,并将悯忠寺改名法源寺。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88年)又再重修,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乾隆亲临并赐御书“法海真源”匾额,阐明当初被赐名法源寺的含意。
图为《京门九衢图》分段画卷——右安门篇鉴赏
法源寺不只是右安门里的大寺,而且以花事驰名京城。试翻康、乾以后诗人的诗集,有不少都载有关于法源寺花事的诗,《消寒诗话》中“岁唤狂朋三十度,春风欲放海棠颠。”洪亮吉诗:“法源寺近称海棠,崇效寺远繁丁香。林则徐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四月初七日记云:“出城后顺途拜客,并到法源寺看海棠、丁香即回。”也可见当时景观了。待到同、光而后,直至数十年前,法源寺则专以丁香称雄都下。
图为《京门九衢图》——创作资料用图
当年法源寺有几百株老丁香,白多于紫,在五月间花事盛时,那庭院中宁静而馥郁的气氛,那淡紫、淡碧的香雾和光芒,那闹哄哄的蜜蜂,在这暖洋洋的花间徘徊过的人,令人难忘。所谓“禅房花木深”,在寺院中看花,是别有一种肃穆的情趣的。经此重修后,就是现在所见的清式法源寺了。现在法源寺成为北京旅游景点,中国政府在这里设立了中国佛学院和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并被列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建筑。
图为《京门九衢图》分段画卷——右安门篇鉴赏
右安门古迹 2-牛街
牛街,在法源寺西北,是回民的聚集区。别看这条街两旁的民房不起眼儿,这儿却有值得夸耀的一座建筑—牛街礼清真寺坐落在街里的中间地带,显现出牛街的特色。牛街一带最初曾名柳河村、冈上,明时称礼拜寺街,清乾隆图称牛街。
图为《京门九衢图》——创作资料用图
它的历史地理位置,曾是唐幽州藩镇城以及辽南京、金中都的所在地,金时属敬客坊,明代属白纸坊。牛街的形成是在宋朝年间,据史料记载,早在公元十世纪前(当时在唐末、辽、宋初时期)因北京地处永定河中游,水系分流于北京南、北、中三个通道,其南道分支涉及古代牛街西南部地区,因地势低洼,常年积水,形成一片水乡,河道纵横,杨柳垂荫,古时称为柳河村(牛街中片的统称),牛街南口圣安寺一带曾名“东湖柳村”,圣安寺建于金亦称柳湖寺,可知金中都城内不仅有河流,还有湖泊。
图为《京门九衢图》分段画卷——右安门篇鉴赏
因河道旁有一土岗高耸,当时称冈上、“藁上”或“阁上”。至公元十世纪左右(北宋、辽)时代传说宋朝年间,阿拉伯一个“筛海”的儿子那速鲁到北京传教,发现这块地方绿树成荫,河水清清,素雅清幽,便带着中国工匠盖起这座清真寺,供穆斯林礼拜用。这座清真寺融合了中国和阿拉伯建筑艺术的长处:两边是对称的清水脊砖墙,各置一座小门,栽着四株柏树,中间凸出一座六角攒尖亭的望月楼,门窗是阿拉伯式拱圆形,朱漆栏杆,彩画梁栋,遮隐着寺内的飞檐歇顶;楼前有一座小巧玲珑的彩画牌坊和对面歇山顶式的影壁相峙。
图为《京门九衢图》——创作资料用图
每当天刚蒙蒙亮的时候,头戴白帽的回民们,在清真寺阿訇洪亮的招呼声中,从四面八方涌来,到寺内的水房里沐浴,再进入大殿跪在紫红地毯上晨拜。现寺内还藏有《古兰经手抄本、木刻和明、清香炉等珍贵文物。。关于牛街街道的形成,史料记载自建成辽南京城垣开始至金中都城建成,(指今右安门内大街、牛街、长椿街至闹市口一线)已是主要南北通道,此时是牛街形成街道的前身,从此柳河村遗迹逐渐消失,今存有吴家桥地名可考证。
图为《京门九衢图》分段画卷——右安门篇鉴赏
清初牛街比较繁荣,清代曾设步军统领南营守备署于现在的回民小学址,南侧之小巷原称守备胡同现划入牛街。街道两旁多大宅,房舍亦多考究,非常整洁。牛街地名来源于穆斯林先民喜种植枣树和石榴树,于是逐渐把东西走向的两条长街称枣林前街和枣林后街,把南北走向的街叫“榴街”。久而久之,人们说起“榴街”不如“牛街”顺口,又因回民多从事养牛、贩牛、屠牛和售牛肉行业者,所以习惯上把“榴街”说成牛街了。
图为《京门九衢图》——创作资料用图
以后,在1902年慈禧太后封牛街改称“太平街”,但没有被沿用,至今人们都称“牛街”。牛街也就从一个只有几十户的回族群众居住的柳河村,发展成现在的回族群众聚居区。牛街这个名称的历史远远没有这条街悠久,明朝嘉靖年间张爵所著《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中尚无牛街的记载,只有一条名叫“礼拜寺”的街道,相信就是今天的牛街。清朝末年,因牛街在庚子之变中较为安定,慈禧太后曾经颁诏将其改名为“太平街”,但始终未获民间认同。
图为《京门九衢图》分段画卷——右安门篇鉴赏
这是北京城唯一以牛为名的大街。街东有北宋至道二年(996年)修建的礼拜寺,是北京最大、最古老、最著名的伊斯兰教清真寺。全寺主体建筑有礼拜殿、唤礼楼、望月楼和碑亭等,是中国传统建筑形式与阿拉伯建筑风格相结合的代表。历史上这里是唐幽州城和辽南京、金中都城的中心,过去曾名“东湖柳村”;因地势比较高,又叫“冈上”。明张爵所著《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中称“礼拜寺”街,清代称牛街。
图为《京门九衢图》——创作资料用图
右安门古迹 3-右安花畦
右安门里有大片农田菜园。此地有“右安花畦”一景。右安门一带花草树木茂盛,为游春赏秋的处所。《帝京景物略》这样描述:“右安门外十里草桥,方十里,皆泉也。”《日下旧闻考》记载:“草桥众水所归,钟水田者资为利。有莲池香闻数里。牡丹芍药栽如稻麻。”文人墨客,常聚于此,面对花香草绿,耳听流水潺潺,吟诗作画,一抒豪情。
图为《京门九衢图》分段画卷——右安门篇鉴赏
长卷内容摘要
图为《京门九衢图》-分段画卷
《京门九衢图》所展现的老北京城以宫城为核心,宫城中的中轴线纵贯南北,在中轴线两侧,一些坛庙、寺观、苑林、府第、胡同以及大片四合院民居依次对称布局。格局严谨、层次分明形成了这座著名都城独具特色的整体风貌。
图为《京门九衢图》-老北京城门创作资料用图
经过元、明、清三代发展形成的这座都城,是历史文化、科技艺术和建筑艺术巧妙结合的集中体现,是劳动人民智慧创造的结晶,是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作者介绍
谷建华,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董事长,北京市政协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委员,北京市通州区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政协委员。
中国网大运河频道主编,大运河文创产品联盟主席,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董事长,大运河翰林民俗博物馆馆长,东方剑桥瀚林华馨教育集团董事。
为续接千年历史文脉,传承五千年厚重文化,自1997年始,谷建华先生先后组织创作了《迎香港回归百米长卷》《迎澳门回归书画百米长卷》《纪念抗美援朝出国作战50周年》《纪念老舍先生百年诞辰》《京门九衢图》《古运回望图》及《重游运河图》等七项浩大的文化工程。因其曾对京杭大运河文化作出突出贡献,被新华通讯社授予“运河之子”的荣誉称号。
《古运回望图》长卷是明代中兴时期历史横切面的真实写照,以详实的历史资料为基础,生动的再现了明代京杭大运河两岸绵延约1800公里沿线的航运、河道管理、农业、手工业、工商业、民俗等繁华景象。
《京门九衢图》取材于康乾盛世的北京城,以中国传统绘画“工兼写”的手法,艺术地再现了六朝古都北京“内九外七皇城四”二十个城门楼以城墙和护城河为纽带联结起来的建筑格局,展现清王朝鼎盛时期(康乾盛世)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建筑、体育、民俗等方面壮丽广阔的场景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