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今日
         

天津市发现大运河遗产考古实证

发布时间: 2020-10-21 11:18:52 | 来源: 光明网 | 作者: 张帆 | 责任编辑: 宋柏霖

日前,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组织完成对西青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文化小镇建设区域的考古勘探,发现大规模古代墓葬。根据勘探发现的墓葬形制、埋深、包含物信息等初步推测,墓葬的年代涵盖了宋、金、元至明清等时期。

秋季是考古发掘的黄金季节,自9月下旬开始,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进驻到西青区大运河文化公园建设工程考古工地,先期开始对上半年经考古勘探发现的100余座明清时期墓葬进行正式考古发掘。十一长假期间,几十人的考古队伍一直忙碌在野外现场。目前已经揭露明清时期墓葬近80座,出土釉陶罐、钱币、发饰、符咒砖瓦等文物100余件,同时对考古发掘现场出土人骨标本进行全部科学采集。

据了解,西青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文化小镇建设区域考古勘探发现的古代墓葬数量共800余座,是近70年来天津考古的重大发现,规模之大、类型之丰富、年代跨度之大、分布之集中在近70年的天津考古史上绝无仅有。墓葬既有砖室墓,又有土坑墓;既有圆形墓葬,又有方形墓葬;既有中小型墓,又有大型墓;且埋藏深度不一,根据天津及周边省份相近类型墓葬考古发现对比分析,墓地的年代上限应始于晚唐五代,下限止于明清时期。市文史研究馆原副馆长、考古专家陈雍在现场考察后认为,必须站在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天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杨柳青国家历史文化名镇的高度来认识此次考古发现,此次发现是对天津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价值及内涵的极大提升和极大补充,同时也是研究古代大运河、杨柳青、天津的重要考古实证。

考古发掘现场负责人尹承龙表示,目前发掘的对象主要是运河文化公园建设工程发现的明清墓葬,后续会根据场地条件、气候等因素逐步启动对运河文化小镇建设区域发现的700余座古代墓葬进行大规模科学发掘。目前考古揭露的明清墓葬虽然年代并不久远,但明清时期是人类体质微观演化过程中重要的一环,目前国内考古界与体质人类学界仍然缺乏对明清时期以来人类遗骸的系统收集、保护与研究,给全面认识中国人体质的连续演化规律造成困难。自2004年开始,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与中山大学人类学系等单位合作,启动了天津明清人骨保护与研究工作,目前已采集明清时期人骨标本逾700例,初步建立起华北地区最大的明清人骨标本库并开展了部分人骨的人种学、牙齿形态学、身高推算以及骨病理等方面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据了解,天津地区已经建立的明清人骨标本库样本多集中于蓟州区等北部地区,天津海河以南地区大规模发掘明清墓葬较少,因而缺少这一区域人骨材料积累,此次发掘人骨数量估计在200例左右,这批人骨的科学采集在进一步丰富天津明清人骨标本库的同时,为进行下一步人骨综合比对和深入研究,提供了难得的天津南部样本,意义重大。目前考古发掘也初步显示出天津海河以南地区的明清平民墓葬在丧葬习俗、随葬器物等方面与天津北部地区同期墓葬既有一致性,也存在地域特点,很有考古研究价值。

推荐阅读
挖掘运河内涵赋能城市建设 近日,由江苏省社科联、淮阴工学院主办,淮阴工学院苏北发展研究院、国际教育学院承办,中欧运河文化研究与交流中心协办的“运河生态与城市建设”国际研讨会在淮安举行。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就“运河生态与城市建设”主题分别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赋能运河城市发展”“大运河的旅游开发:可持续吸引力的建议”“大运河历史:从俄罗斯视角的观察”“城市基础设施发展与运河社区的消失”“关于大运河沿线城市生态建设的思考——以大运河中部城市淮安市为例”等视角各自提出观点建议。深入挖掘大运河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勠力推动大运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既是省社科联今后重点努力的方向,也是推动江苏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的丰富养料。
天津市发现大运河遗产考古实证 自2004年开始,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与中山大学人类学系等单位合作,启动了天津明清人骨保护与研究工作,目前已采集明清时期人骨标本逾700例,初步建立起华北地区最大的明清人骨标本库并开展了部分人骨的人种学、牙齿形态学、身高推算以及骨病理等方面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日前,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组织完成对西青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文化小镇建设区域的考古勘探,发现大规模古代墓葬。市文史研究馆原副馆长、考古专家陈雍在现场考察后认为,必须站在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天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杨柳青国家历史文化名镇的高度来认识此次考古发现,此次发现是对天津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价值及内涵的极大提升和极大补充,同时也是研究古代大运河、杨柳青、天津的重要考古实证。
河南省“行走大运河”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启动 由21家中央新闻网站、省级新闻网站组成的网络媒体采访团,从鹤壁出发,沿大运河到安阳、焦作、洛阳、开封进行采访,深入挖掘大运河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巨大价值,全景展现一千多年来大运河的历史变迁,唱响千年运河、千年传承、千年风情。下一步,河南将围绕“国运”“城运”“水运”“物运”“文运”五大建设内容,将大运河河南段建设成为践行两山理论的生态带、再现源头神韵的景观带、传承华夏文明的文化带、承接国家战略的产业带、展示文化自信的交流带,为打造展示中华文明、彰显文化自信的大运河亮丽名片贡献中原精神和河南力量,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运河文化旅游绚丽篇章。永济渠(卫河)仍在发挥防洪灌溉和生态景观作用。
河北沧州大运河绿色生态廊道明年初步建成 实施文化遗产普查建档工程,对大运河沿线文化遗产进行全面普查,逐项制定重点文物保护方案日前,《沧州市大运河文化带规划建设实施方案》出台,沧州市提出,要切实搞好顶层设计、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河道水系治理管护、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城乡区域统筹协调六大类19个专项任务。“1”即沧州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1”即沧州市大运河文化带规划建设实施方案,“6”即沧州市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河道水系治理管护、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交通体系建设、土地利用6个专项规划,沿线各县(市)制定出台本区域实施方案。至2025年,沧州段大运河文化遗产实现全面保护,主干河道实现全线有水,绿色生态廊道全面建成,文化旅游形成统一品牌。
古运回望
运河·声音
滚动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体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邮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