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今日
         

江苏大运河文旅博览会开幕在即:“云”上再现清明上河图

发布时间: 2020-08-21 15:00:01 | 来源: 中国新闻网 | 作者: 申冉 | 责任编辑:

8月20日,江苏省文旅部门、无锡市和淮安市联合通报,第二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下文简称运博会)定于9月3日至7日举办。据悉,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本届博览会分为线上线下两个部分,线下主会场设在无锡市、分会场设在淮安市。主办方希望借助运博会“舞台”,向世界充分展示中国大运河古今交融、生生不息的魅力图景。

始建于公元前486年的中国大运河,沿线涉及8个省市的35个城市,这项中国古代的超级大工程在2014年申遗成功,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

江苏是大运河遗产核心区域,大运河江苏段也已被确定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全国唯一重点建设区。不久前,江苏省发布的《关于深入推进美丽江苏建设的意见》中明确要求,加快建设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数字云平台等标志性项目,做好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江苏样板”。

据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杨志纯介绍,第二届运博会延续首届运博会的目标定位和“融合·创新·共享”主题,“一方面,通过携手大运河沿线城市,扩大运河‘朋友圈’,展现大运河文化带的多元丰富;另一方面,通过线上直播、社交平台互动等方式,邀请国际友人、海内外华人、各地网友‘云上’观河、赏景,共享大运河沿线的美景、美食、美文、美物。”

无锡市副市长刘霞告诉记者,今年无锡市将充分发挥“数字经济”优势,推出更多基于人工智能的公共文化服务、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旅游体验服务、基于5G通信技术的文化娱乐服务,打造“24小时在线”的运博会。

据淮安市委宣传部部长周毅介绍,“淮安将把大运河淮安段文化遗存最集中、文化特色最鲜明、文化氛围最浓烈的‘里运河文化长廊-清江浦景区’作为舞台,这里既有世界文化遗产清江大闸,文博场馆淮安戏曲博物馆、陈潘二公祠,宗教建筑斗姥宫、国师塔等,还有御码头美食一条街、文庙古玩市场,是本地市民和外地游客休闲娱乐的最佳打卡地。”

“‘大运河’‘文化’‘旅游’这三个关键词,在淮安都有历史传承、物质支撑和现实模样。希望本届运博会能够让历史上的‘运河之都’和现实中的秀丽淮安交相辉映,向世人呈现一张现实版的‘清明上河图’。”周毅表示,“作为大运河文化带的节点城市,淮安已连续举办两届大运河文化带城市非遗展,每年线上和线下关注人次超千万,影响扩大到了日韩等周边国家和地区,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为古城淮安带来了持续不断的文旅发展动力。”

推荐阅读
第二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9月3日开幕 据介绍,第二届运博会将延续首届运博会的目标定位和“融合·创新·共享”主题,同时围绕助力后疫情时期文旅市场重振,创新活动内容和形式,强化区域互动和国际元素,旨在搭建大运河沿线城市文旅融合发展平台、文旅精品推广平台、美好生活共享平台。作为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重点项目,第二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将于9月3日至7日举办,主会场设在无锡市,分会场设在淮安市。文旅融合理念贯穿始终,确保每个板块活动既能体现运河文化特色,又能彰显运河独特风情,让人产生旅游的冲动,在传播运河文化的同时带动旅游的发展。
感受运河文化传承 “对话运河”采风团盛赞济宁文化优势 ”这是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高洪波为“走进济宁对话运河”文化名家主题采风活动即兴题写的诗句,他告诉记者,来济宁走这一趟,加深了他对运河的认识,让他觉得不虚此行。“采风是非常好的增长见闻、丰富文学积淀的形式,能够以运河文化为脉络进行采风,是济宁独有的,别的城市不具备的优势。”高洪波在几天的活动后感慨颇多,他表示,回去将根据自己的见闻写一些短的诗文,并邀请更多朋友来到济宁,邂逅运河。
乐享蚕里夜,激情燃烧的运河夜经济 人潮涌动的烟火气息、令人垂涎的美食香味、嗨翻现场的舞台表演、流光溢彩的民国风情……苏州浒关大码头助力“姑苏八点半”,开启“乐享蚕里夜”活动,让“沉寂”许久的浒关老镇在夜间繁华“重启”,活力再现,不少老浒关人笑称“我的快乐又回来了”。
大运河核心区这条路要通了!串联地标级公园项目,有你家门口的吗? 位于大运河核心区的丽水路是城北区块框架路网“四横六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南起石祥路,北至余杭界。目前南段丽水路(金昌路-三里洋路)为在建道路,工程范围北侧丽水北路(康桥路-石塘线)为已建道路。
古运回望
运河·声音
滚动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体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邮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