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运河讲新时代的故事”系列报道之河西务篇
编者按:运河贯南北,文脉承古今。由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浙东运河三部分构成的大运河,绵延近3200公里,流淌2500多年,串起数十座城。
今年正值大运河申遗成功六周年,由中国网大运河频道和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共同打造“古老的运河讲新时代的故事”系列报道,以“古运新说”为主旨,从杭州出发,过扬州、访苏州、抵北京,探寻沿线城市保护、传承、利用大运河文化的深厚底蕴讲述水乡之畔的时代故事。
图为《古运回望图》分段画卷——河西务篇
河西务——“津门首驿”
图为《古运回望图》河西务段采风资料图
河西务位于北运河西岸,天津市武清区北部,始称“河西”,初为停泊修船的地方,曾有过“河西坞”之称。后来成了非常著名的榷税钞关,河西务由此正式得名,一直相沿至今。
河西务地处京津水陆要衢,距离京津两地均是60公里,独特的区位优势,造就了其悠久而文明的历史。自元朝定都北京(时称大都)开通京杭大运河后,朝廷在此设海运司,领接海道事,进出京城的船只在此纳关税。朝廷还在此设14座粮仓,为大都城皇粮仓储重地,常驻朝廷大小官员百余位,最高级别为正三品,并有军队驻扎保卫粮仓及漕运安全。这里还设置了水路驿站,为朝廷传递政策法令的交通要地,被称为“急冲要”,领蔡村驿、杨村驿、桃花口驿(今北辰),故称“津门首驿”。
明朝以来,河西务数百年间均被设官置府,从而使这个临河小镇逐渐发展成为漕运咽喉、榷税钞关和水陆驿站所在。上从国史县志,下至诗文典籍,多有对河西务的记述。明代小说家冯梦龙《醒世恒言》中形容河西务:“河西务乃各省出入京都的要路,舟楫聚泊,如蚂蚁一般,车音马迹,日夜不绝”。因其地位显要、市景繁荣,河西务有了“京东第一镇”之称。
图为《古运回望图》河西务段采风资料图
河西务靠临的这段运河,北起通州南到天津,古称沽水、潞水,又名白河、自在河、白遂河,隋朝大运河开通后始称北运河。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北运河失去了漕运的功能。伴随沿着北运河大堤修筑的京津公路的开通,当地依然交通发达,使得河西务不失昔日的繁荣,仍享有“津门首驿”“京东第一镇”之誉。
出土文物精美见证河西务十四仓的繁华
图为十四仓位置资料图
在元代漕运中,京杭大运河有一处重要地点是河西务十四仓,位于如今的天津市武清区境内,是潞水漕渠中途最大的一处漕运遗址。元朝时这里曾是高层漕运管理机构所在地,也是元大都外围最大的仓储基地,鼎盛时期这里有900间库房,储存粮食226万石,成为元代漕运历史的重要佐证。目前十四仓遗址整体已原地封存,没有进行全面发掘,也没遭到人为破坏,它的真实性、完整性较好。现在武清区河西务镇附近的东仓、西仓、南仓(含龚庄)、蔡庄(即北仓)四个村庄即当年十四仓旧址。这些古代遗迹和众多的出土文物是河西务十四仓当年繁荣的有力物证。
图为《古运回望图》分段画卷——河西务篇
据史料记载,每年春暖河开以后到冬天封冻之前,漕船、商船拥挤在河西务十四仓附近的运河岸边,装船卸船忙忙碌碌,帆樯如林,船客商贾络绎不绝。从这里出土的文物大部分十分精美,包括铜权、铁权(称砣)及铜镜、石砚等。尤以瓷器最为丰富,有龙泉窑,磁州窑,钧窑等窑系的器皿,包括碗、碟、盏、盆、罐、杯、炉等。另外还有狮、狗及人物等多种工艺品。出土时有的成类放在一起,很像是储存的商品。这些遗迹足可印证当年这里是多么的繁荣。
运河新韵 集市文化
图为河西务集市资料图
清代,京杭大运河还是通往世界的黄金水道。运河中不光有运粮的漕船,还有皇家的商船,民间的、外国的商船,大批的洋货、广货、川货源源不断运往北京或沿途销售。河西务成了各类商品集散的大市场,出现了“商民攒集、舟航辐辏、酒店喧阗、货值充韧”的繁华景象。
集市是民俗文化的活态传承。在集市上,可以品尝到当地的特色美食,了解民间的传统商俗,还能听到来自不同地域的方言俚语。如今驻足于河西务热闹的集市,品尝传统风味小吃,依然能找寻到当年运河的特色风貌。
运河美食——舌尖上的河西务
随着漕运的繁兴,当地经济的发展,河西务的餐饮业也迎来了空前的好机遇。具有河西务地方风味的豆腐脑、切糕、凉粉、茶汤、煎饼、五香花生仁、清真的牛羊杂碎等等应有尽有。值得一提的还有“炸嘎吱盒”和“金边扣焖儿”。
图为河西务美食“炸嘎吱盒”资料图
相传明朝天启皇帝品尝过的“炸嘎吱盒”又叫炸嘎吱,是河西务的一道传统家常菜。它伴随京杭大运河而生,历经人们千百年品味推敲,现在仍旧广泛流传。每逢春节很多人家都要做嘎吱盒,为丰盛的节日餐桌增添一份浓郁的地方年味儿。
图为河西务美食“金边扣焖儿”资料图
河西务的“金边扣焖儿”作为一道地方名吃,已经流传很久。味道可口,经济实惠,饭菜两宜,广受当地人喜爱,回族和汉族的餐厅饭店都可点到这道名吃。据说,这“金边扣焖儿”的名字还是乾隆皇帝御赐的呢!
近些年来,河西务镇发展越发繁荣,各地定居河西务的人也多了起来。除了传统小吃,各地的美食也被引入河西务。川菜、鲁菜、粤菜、湘菜……中国“八大菜系”在河西务均可以品尝到。
打造历史生态旅游线路,展现千年运河的古韵今风
图为新时代运河河西务段资料图
河西务区位优势明显,距离北京和天津都很近,随着京津冀一体化的推进,近年来,河西务在融入北京发展的关键进程中,以“先锋猛将”的角色定位冲在前列,在“人、产、城”融合方面值得期待。
河西务将发挥“京杭大运河、轻轨G95环线、京津冀协同微中心”的交通区位优势,协同河西务蔓藤式、点状空间结构布局的规划思路,以其现有工业园区、养老社区、卓达开发片区为依托,让大棚生态农业、十四仓、十三衙门等文化古迹与生态建设、文旅开发充分融合,并发展生物医药、高端科技产业。
图为河西务城市资料图
2019年7月,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天津市促进旅游业发展两年行动计划(2019—2020年)》。
计划提出,积极融入大运河、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深入挖掘大运河天津段、黄崖关长城文化遗产。做好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科学合理开发杨柳青古镇、陈官屯古镇及南北运河沿线文化旅游资源,打造北运河武清段历史与生态旅游线路,充分展现千年运河的古韵今风。
河西务作为北运河武清段重要的节点,当地旅游资源丰富。在2019年,还举办了武清河西务首届老北京庙会暨民俗文化节,各类民俗演出精彩纷呈,舞龙舞狮、民间绝活、游乐嘉年华、非遗表演空降现场,品尝民俗小吃,畅游民俗庙会,体验传统文化,让河西务这个小镇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完美结合。
随着2018年河西务大沙河公交枢纽站投入运营,标志着京津冀交通互联互通发展实现新的突破。该站不仅可以和市区交通枢纽实现无缝对接,还贯通京津冀公交线路,为三地百姓出行提供极大便利,对加强通武廊区域合作,加快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图为《古运回望图》分段画卷——河西务篇
一条大运河,半部中国史。如今,在新时代,大运河作为一条“文化玉带”串联起沿岸无数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经济社会发展赋予新的能量。河西务作为大运河天津段的运河重点规划段,既有市级的任务部署,又有区级的规划实施,相信不久的将来,北运河将重新往日繁华,就让我们大家共同期待它带给我们的新运河故事吧!
总策划谷建华
中国网大运河频道、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联合出品
附:
关于《古运回望图》
《古运回望图》之创作,旨在弘扬自强不息之民族精神,漕运盛景之再现,贵在推崇厚德载物之中华气量。
公元新世纪开元之年,华夏再沐朝阳,春风又绿神州。翰墨歌盛世,丹青寄赤心。谷建华先生以振奋民族精神为宗旨,以弘扬运河文化为己任。斥巨资,募群贤,研史料,重考察,集众家之才智,请诸师之妙笔,穿越六百年时空,探寻当年漕运盛景。历时五载,征修四次,终成《古运回望图》。
全卷通高83公分,长210公尺,以明代航运鼎盛时期为背景,以运河为主线,自通州始至余杭终,经京津冀鲁苏浙,四省二市,五大水系,百余城镇,浩浩荡荡,三千余里,一气贯通,气势恢宏。画面兼工带写,五色丹青,师法自然。人物景色,勾勒细腻,疏密得体。山水迤丽,柳岸花明,漕艘栉比,往来如梭,闸坝码头,廪粟云屯,城镇市井,百态人生,纵观全卷,三千里漕运风情尽收眼底,五千年华夏文明彰显其中。正可谓,漕运舟楫之盛,可抵长城之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