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梦溪:讲好大运河故事 完善沿线运河文化解说系统
中国网8月10日讯 (记者 宋柏霖)8月6日下午,第17期中国网议库系列沙龙活动暨“讲好大运河故事”主题研讨会在北京召开,全国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及大运河领域企业家就“讲好大运河故事,传播中国文化”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参加研讨会的民进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毛梦溪表示,大运河作为世界最宏伟的四大古代工程,是中国人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伟大创造,是中华民族不朽的历史文化。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不仅是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大举措,而且对提升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汇聚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毛梦溪介绍,作为以教育文化出版为主界别的参政党,中国民主促进会长期、深度关注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深入挖掘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做好“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三篇文章,辩证地阐释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要处理好遗产保护、文化传承、区域发展三重关系。为此,民进中央开展了一系列调研,并提出建议: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要加强制度设计,推进协同管理;建设大运河文化带不要博弈,要联盟。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目前面临的三个问题尤其需要进一步解决。
一是分段管理、多头管理,制约大运河文化带的统筹建设。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涉及8省34个城市,其工作涉及水利、文物、旅游、交通、环保、国土、住建、规划、文化等多个部门。在缺乏统一规划和立法的现实下,基于不同属地、不同部门的管理需要和管理目标,在实际工作中各属地、各部门难以达成一致,一定程度上将影响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
二是缺乏专业化管理,大运河文化阐释解说系统滞后。国家层面尚未形成专业化、多层次的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团队,不能满足新形势下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的需要。大运河文化阐释解说系统不科学、不系统、不规范、不统一的现象普遍存在,不利于大运河文化的传播。
三是保护与开发博弈下过度开发问题显现,制约大运河文化带的永续开发。由于历史上对大运河文化内涵和历史风貌的忽视,一方面部分文化遗产被忽视、难逃破败厄运,另一方面又存在过度开发、盲目开发的问题。保护范围不明确、缓冲区预留空间不足、不合理等,改变着大运河文化遗产的整体性环境,并造成持久负面影响。
为此建议:
一是加强制度设计,推进协同管理。习近平总书记讲保护大运河是运河沿线所有地区的共同责任。但到目前为止,在依法管理运河方面,我们还没有一部关于保护、利用大运河的条例。以条例来规范管理,形成以运河遗产点为核心、运河河道为线、保护范围为面的条块化运河保护与管理网络。理顺区域间、部门间、产业间的关系。
二是建设“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联盟”,完善大运河文化阐释解说系统。将洛阳大运河博物馆、京杭大运河博物馆、隋唐大运河博物馆、静海大运河博物馆等连点成线,构建大运河文化带博物馆联盟,系统展示中国大运河的历史文化科技内涵。进一步完善大运河沿线运河文化解说系统,科学、系统、客观地展示大运河文化的价值内涵。
三是划定中国大运河生态空间管控范围,构建大运河廊道系统,使管理者“依法按界”管理、保护,科学指导城乡开发和建设。以整体保护为基本出发点,用大运河串联起沿线关键遗产节点,构成一条历史文化廊道;通过生态治理,岸线整治,将大运河沿线打造成水清、岸绿、环境优雅的生态廊道;分段通航,部分恢复大运河航运功能,改造利用河岸堤顶道路建设大运河岸线行车通道,点缀运河历史文化景观小品,打造一条观光廊道。
毛梦溪介绍,自2019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以来,民进北京市委会、天津市委会、江苏省委会、河北省委会、河南省委会等就“进一步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都曾有开展调研,并形成提案,提出建议,推动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效果越来越明显。
毛梦溪建议,应把大运河保护提高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彻底清除部门主义和地方主义这两个立法障碍,发挥各地职能部门的作用,有效地动员全社会力量进行统筹规划、整体保护、科学开发、合理利用。借鉴国外运河法的实施经验,整合国内各部门及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参照《长城保护条例》模式,制定符合国情省情市情的《大运河保护条例》,使运河保护有例可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