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今日
         

推动大运河文化的活态传承

发布时间: 2020-07-14 08:43:36 | 来源: 安徽日报 | 作者: 佚名 | 责任编辑: 宋柏霖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强调“要深入挖掘和丰富大运河文化内涵,充分展现大运河遗存承载的文化,活化大运河流淌伴生的文化,弘扬大运河历史凝练的文化”。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段流经安徽淮北、宿州市的三县一区,其中泗县段的28.1公里水道,是通济渠段仅存的活态遗址。大运河是流淌的、活态的文化遗产,这就要求我们在做好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上,着力推动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让大运河文化“活起来”。

挖掘大运河丰富的活态文化

大运河安徽段承载的文化内涵依托于运河实体产生,并随着时代变迁而丰富发展。要加强调查研究,深入挖掘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活态文化资源。

挖掘和保护大运河安徽段遗存承载的文化。这一层面的文化以大运河沿线遗存的“物”为基础,其载体包括柳孜运河遗址、通济渠泗县段等。要全面开展田野调查,摸清遗址遗迹状况,划定保护空间,建设运河遗址公园和博物馆。围绕柳孜运河遗址、通济渠泗县段等世界文化遗产,打造专项科研平台,提升运河文化展示水平。

挖掘和活化大运河安徽段流淌伴生的文化。这一层面的文化以大运河相关的“人”为基础,其载体是与大运河相关的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淮北泥塑、灵璧钟馗画创作等手工技艺,口子窖酒酿造技艺、灵璧磬石雕刻技艺等工程技术,淮北花鼓戏、宿州泗州戏等戏曲文艺,临涣饮茶、萧县伏羊宴等生活习俗。要开展普查并建立相关数据库,重塑活态传承、创新发展的社会环境和文化空间。搭建遗产展示和文艺作品孵化平台,创作优秀文艺作品。

挖掘和弘扬大运河安徽段历史凝练的文化。这一层面的文化以大运河文化“精神”为基础,其载体是大运河沿线乃至全体中国人所具有的伦理道德、理想信念、情感性格等,包括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态度,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智慧等。要强化精神内涵的挖掘,赋予其新的时代含义和文化价值,增强人们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增强大运河文化的传承活力

大运河安徽段区域现有各类文化遗存1989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8处;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116项,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9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4项。要加强系统保护,增强传承活力。

让运河之水活起来。大运河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水是命脉和基础。要做好遗产本体的保护文章,争取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试点。利用三维影像、多媒体互动等技术,整体还原大运河的历史画面,让运河记忆活起来。加快通济渠泗县段有水河段修复,有效提升水系质量和沿岸文旅品位,增加城市灵气,实现古今交融。

让非遗传人多起来。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体的研修研习培训,提高传承能力。重点扶持淮北花鼓戏、泗州戏等传承发展。设立代表性传承人工作室或传习所,开发系列创意产品。推进“互联网++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数据平台建设,实现资源共享、科学利用。

让文化展演火起来。依托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传统节日等,定期组织展演。发挥大运河安徽段9项音乐类国家非遗的资源优势,将泗州戏、渔鼓道情、花鼓戏、梆子戏、唢呐等表演与流动的运河相融合,让观众得到沉浸式的视听享受。如宿州市排演的大型原创梆子戏《风涌大运河》,展示了大运河的古韵今风,受到观众热捧,并登上北京长安大戏院的舞台。利用短视频平台,帮助非遗传承人进行在线表演,展示非遗风采、传播非遗文化。

促进大运河文化的活化利用

保护非遗,根本目的是要让文化遗产活在当下,走进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有着活态利用,从而得到活态传承。

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探索“文化+旅游+互联网”,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推出系列文创产品。发展全域化旅游,提升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淮北、宿州二市可成立旅游联盟,并融入全国运河旅游线路体系,联动开发遗址遗迹研学游、运河生态休闲游、运河古镇记忆游等精品线路,打造大运河安徽段“汴河遗珍·水韵皖北”旅游品牌,共塑“千年运河”统一品牌。

打造经济动脉和生态走廊。大运河是贯通南北的文化长廊,也是联系不同区域的重要经济动脉和生态廊道,拥有极为丰富的文化、生态、航运资源。要紧密结合“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战略的实施,发挥大运河连线织网、融汇交流的重要作用,统筹大运河沿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安徽要主动对接运河上下游的京津、苏杭等经济发达区域,并加强与中原经济区、淮海经济区的合作,服务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推动沿线区域实现绿色发展、协调发展和高质量发展。

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在大运河文化的活化利用、产业开发时,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将运河文化元素融入传统街区改造提升、特色小镇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促进非遗走进百姓生活。加强文艺创作和展演,讲好大运河故事。弘扬大运河文化精神,全面提升文化软实力。

(作者单位:安徽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铜陵学院基地)

推荐阅读
北京市通州大运河森林公园“拜师”颐和园,游园服务明年大升级 记者7月23日从北京市园林绿化局获悉,全市将启动城、郊公园结对帮扶工作。作为首批结对帮扶公园代表,通州大运河森林公园与颐和园签订帮扶协议,计划在明年底前提升公园整体管理水平,全面升级游园服务。
淮安市积极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近年来,淮安市积极探索后申遗时代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新模式,在保护上立规矩、在传承上做文章、在利用上守底线,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上交出一份不负历史、不负当下、不负未来的文化保护答卷。及时制定清晏园古建筑保护修缮工程、洪泽湖大堤西顺河镇段河堤展示建设工程等8项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展示项目计划书,上报国家文物主管部门申请立项。这是全国运河沿线城市第四部、江苏省第一部专门就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制定的地方性法规,《条例》的保护对象除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外,还包括了近代以来新建的具有文化代表性和突出价值的运河水工设施,以及与运河有关的可移动文物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等。
谷建华图说老北京之二“阜成门(下)” 缘于“北京是运河漂来的”,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组织书画家、专家、学者三百余人,耗资逾千万元,历时八年组织创作了《古运回望图》及其姊妹篇,反映清代康乾盛世老北京风貌的182米国画长卷《京门九衢图》等文化工程。
品运河美景 海外华裔青少年"体验大运河" 中华民族有着浓厚的故土亲情和家国情怀,中华文化是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基因,海外华裔学子们利用这次丰富的运河文化体验活动,以“根”为桥、以“魂”为本、以“梦”为舟,泛舟在运河文化中,徜徉在知识海洋里,尽情领略江苏独特魅力,定能收获满满。活动为期30天,海外华裔青少年将跟随网络直播镜头,在富有趣味性的解说中尽情领略运河沿岸城市风貌,学习中华文化,感受江苏底蕴深厚的技艺、璀璨的文化、悠久历史和改革开放瞩目的成就。来自意大利、新西兰等36个国家和地区的168所华文学校、华人社团的万余名华裔教师和学生齐聚云端,在专家学者讲解和展示下,开启品运河美景、传中华文化的旅程。
古运回望
运河·声音
滚动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体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邮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