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今日
         

大运河北京段考古摸清张家湾古城墙基址结构

发布时间: 2020-06-15 09:37:35 | 来源: 新京报 | 作者: 倪伟 | 责任编辑: 宋柏霖

大运河北京段考古有新进展,张家湾古城墙基址结构摸清;将建设路县故城考古遗址公园

大运河北京段考古摸清张家湾古城墙基址结构


  张家湾古城东城墙基址钻探现场。北京市文物研究所供图

通过考古工作,基本明确了位于昌平区的古代白浮泉的流向和九龙池范围,了解了明代张家湾古城墙基址的建筑结构,掌握了汉代路城城外西南部区域的聚落分布情况。作为201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路县故城考古遗址公园概念性设计方案已编制完成。

大运河北京段贯穿京城,连缀了大量重要文化遗产。记者从北京市文物局获悉,大运河沿线张家湾考古取得新进展,这一运河港口码头城市古城墙基址建筑结构基本摸清。另外,路县故城遗址中期考古计划获批,拟在南城门开展年度发掘。到2021年北运河通州段实现通航,届时游客可以随着运河一览通州三庙一塔等景观,并在路县故城、张家湾古城回味历史。

白浮泉作为大运河的最上源,通过考古发掘,基本限定了九龙池的范围以及古代白浮泉的流向。

进展1

白浮泉遗址

大运河上源流向基本明确

大运河最上源,是位于昌平区的白浮泉。据《元史》记载,“上自昌平县白浮村引神山泉,西折南转,过双塔、榆河、一亩、玉泉诸水,至西(水)门入都城,南汇为积水潭”,其后在北京城里曲折流转,经过今天的通惠河到通州,南下直到杭州。

不过,当年的潺潺泉流已不见,泉流与池水遗迹,埋藏在层层黄土之下。2018年4月14日至今,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的考古人员,将白浮泉遗址从历史的地表下重新“打捞”出来。

考古负责人张中华告诉记者,考古人员先后对白浮泉遗址周边、戏台、都龙王庙等处进行了考古勘探和发掘,考古勘探面积12000平方米,发掘面积243平方米。遗憾的是,目前发掘出的遗迹相当稀少。

鉴于大部分区域无法勘探,为摸清九龙池范围及白浮泉流向,考古队在九龙池外围发掘了13条探沟,从发掘情况看,原九龙池不会超过这些探沟围成的区域,南侧为山体,北、西侧为东沙河冲击层,因此排除了元代泉水向西、向南、向北流的可能性。九龙池东侧发现了出水口,底部为东沙河冲击沙层。考古人员因此推测,元代白浮泉应该由东侧流向白浮瓮山河。于是,基本限定了九龙池的范围以及古代白浮泉的流向。

进展2

张家湾古城

古城墙基址建筑结构基本摸清

通州在明代时,曾矗立着一座繁华的码头城市。

张家湾古城位于通州区中部,始建于明朝。上世纪90年代,古城在地表之上就已所剩无几,经过1992年和2007年两次修复,复原了南城墙东段城垣和南城门。

为进一步加强对张家湾古城的保护,了解城址基本形制与埋藏状况、保存程度等,自2005年5月至2019年7月,北京市文物局组织考古人员陆续对该古城遗址开展了考古工作,主要包括调查了城址所在区域的现状和地形,勘探了城址的西南部和东南部,发掘了南城门基址和东城墙基址南段局部等。

考古负责人孙勐告诉记者,勘探范围包括城址东南部、西南部,考古发掘包括南城门基址和东城墙基址南段局部,通过这些工作,了解了明代张家湾古城墙基址的建筑结构。

根据史料记载,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张家湾始建城垣,城垣“周九百五丈有奇,厚一丈一尺,高视厚加一丈,内外皆甃以砖……而城之制悉备”。

“对于大运河北京通州段而言,张家湾古城都是一个标志性建筑。因此,要进一步开展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张家湾古城是一个首先要全面了解与认识的重要古代遗存。”孙勐说。

城墙和城门是古代城址的标志和基本要素。孙勐认为,有必要对张家湾古城的城墙与城门首先开展考古工作。张家湾古城内部的遗迹分布和构成,也应尽快开展考古工作,并纳入文物保护之中。

进展3

路县故城

考古遗址公园概念性设计方案出炉

著名的路县故城,随北京市城市副中心建设浮出水面,一举获得201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记者从北京市文物局获悉,路县故城遗址已实施保护展示工程,将建设路县故城考古遗址公园。目前路县故城遗址保护展示工程国际方案征集工作已完成,并进行了多轮优化,《路县故城考古遗址公园概念性设计方案》也已编制完成。

在城市副中心,2015年至2019年,考古人员先后完成勘探面积780万平方米,完成考古发掘15万平方米,发掘保护自战国至清代的古代墓葬5000余座,出土各类文物10000余件(套)。

为配合路县故城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考古中,考古人员累计完成了城内考古钻探12万平方米,发现古代建筑基址60余处,城外考古钻探11万平方米,配合建设项目完成考古发掘面积约2万平方米。

为进一步加强考古研究,北京市文物局已组织编制遗址中期(五年)考古发掘计划,上报并获得国家文物局批复。根据发掘计划,拟在路县故城南城门区域开展年度发掘工作。该局还将配合通州区开展大运河古河道、古码头、古遗址考古勘探及沉船考古调查等工作。

北京市文物局已联合市园林绿化局报请市政府,将遗址公园东侧13公顷具备园林绿化实施条件的地块,调整纳入先行启动区一期园林绿化建设范围内。

■ 延展

万寿寺、八里桥等大运河沿线文物正修缮

大运河北京段沿线重要文物的修缮保护,如万寿寺、八里桥等均取得有效进展。

北京市文物局着眼通州古城核心区、三庙一塔景区等重点区域,对路县故城(西汉)、张家湾古城(明嘉靖)等进行整体保护和利用。同时,协调推进八里桥文物修缮及周边环境整治等重点工作。

此外,万寿寺修缮工程自2018年3月15日开工,对西路局部、中路文物本体进行修缮,已完成工程总量约80%。市文物局后续将继续实施万寿寺中路修缮工程,完成古建筑修缮总体方案报批,更新提升基础设施,扩大文物展览开放空间,协调推进万寿寺地区整体文物保护工作。

同时,在推进馆站建设方面,市文物局已基本完成城市副中心博物馆初步设计,并按照市发改委的要求,编制完成项目建议书(代可研报告),组织按照程序报审。

推荐阅读
传承运河千古文脉 淮安盱眙举办第一山文化论坛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东南大学教授段进,政策研究和传统文化学者、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王丹誉,云龙书院院长、原江苏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博士生导师、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徐放鸣等专家学者通过主旨演讲、嘉宾对话,共同探讨传承运河千古文脉,扮靓盱眙山水风采,打造运河文化地标,共推文化旅游品牌。如今,第一山正在打造历史文化街区,以“最美运河地标”的原味、古色古香的风味、美食飘香的韵味,展现出运河明珠的隽永光芒。为践行创新发展理念,精心保护大运河遗产,有效传承大运河文化,第一山文化论坛契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表达“传承千年山水文脉,激发当代发展活力”的题义,以运河文化为根、以开放进取为魂、以山水文化为脉、以美食文化为媒,力争使运河文化的点线面融会贯通、人水城亮点良性互动,全面激发盱眙发展活力。
大运河北京段考古摸清张家湾古城墙基址结构 将建设路县故城考古遗址公园大运河北京段考古摸清张家湾古城墙基址结构张家湾古城东城墙基址钻探现场。北京市文物研究所供图通过考古工作,基本明确了位于昌平区的古代白浮泉的流向和九龙池范围,了解了明代张家湾古城墙基址的建筑结构,掌握了汉代路城城外西南部区域的聚落分布情况。为进一步加强对张家湾古城的保护,了解城址基本形制与埋藏状况、保存程度等,自2005年5月至2019年7月,北京市文物局组织考古人员陆续对该古城遗址开展了考古工作,主要包括调查了城址所在区域的现状和地形,勘探了城址的西南部和东南部,发掘了南城门基址和东城墙基址南段局部等。
触摸运河文脉 感受非遗之美 京剧、曲艺、古琴等优秀非遗项目在古香古色的戏楼上一一展演,南开非遗购物节民间美食和工艺品展示展卖吸引了很多游客和市民。通讯员王爽星摄。
全力建好长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助推邯郸经济高质量发展 要强化规划先行,主动对接国家和省规划,把邯郸规划纳入上级规划大盘子,编制出高水平规划方案。要强化组织保障,市领导小组牵头抓总、协调各方,成员单位要发挥部门职能作用,相关县市要履行主体责任。要强化保护利用,以最高的标准、最严的要求保护好长城、大运河遗产。
古运回望
运河·声音
滚动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体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邮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