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今日
         

大运河体育、文化、旅游需走融合发展之路

发布时间: 2020-06-09 13:49:59 |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 作者: 李勇 | 责任编辑: 宋柏霖

促进大运河流域体育文化产业创新发展

大运河是享誉世界的人类文明遗产,是延续中华文化血脉的活化石,是富有体育精神的文化大动脉。随着大运河文化保护国家战略的启动,大运河流域体育文化发展迎来了新的历史契机。探索大运河体育文化产业创新发展之路,不仅有益于继承与发扬大运河伟大的体育文化历史遗产,也将有益于开辟大运河体育文化发展新的时代篇章。

大运河体育、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是大运河体育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方向,其不仅是落实《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等重点任务的重要抉择,也是响应《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在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文化繁荣发展等战略任务方面的应然之举。基于公共治理理论、文化创意理论、点轴开发理论等,本文结合大运河在体育、文化、旅游等方面的实践特征,提出三者融合发展的路径。

推进大运河体育、文化、旅游

共商共建共享机制建设

大运河体育、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重要前提是实现管理主体间的协作治理、共同开发、资源共享。唯有打破部门分割、行业壁垒、产业界限,方能实现合作共赢。因此,首先要构建大运河治理层面的政府联动机制。不仅应继续深化体育、文化、旅游等部门的大部制改革,转变大运河产业治理的政府职能,更应在横向上建立跨部门的产业协同治理机制,既引导地方形成产业特色,又共建区域产业整体优势。其次,要建立民间层面的运河产业发展联盟。要立足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总体政策部署和地方体育、文化、旅游层面的产业布局规划,建立广泛代表产业主体利益的大运河体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联盟。基于标准化的产业准入制度,联盟要形成平等、协商、共建、共享的产业对话和融合机制,发挥孵化特色产业项目,共创“绿色产业链”的平台功能。总之,这种合作机制建设将有益于大运河体育、文化、旅游产业迈向综合治理、公共治理,形成更加平衡的产业、经济、文化和社会效益。

开发大运河特色鲜明的

体育文化旅游产品体系

打造集文化体验、运动休闲、景观赛事于一体的体育文化旅游产品,是推进大运河体育、文化、旅游产业深度融合的必然选择。大运河体育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不仅要因地制宜,凸显人文价值取向,更应紧密契合大众消费心理诉求,形成品牌文化。首先,应基于点轴布局、沿河开发思路,立足当地现有景区优势,开创富有情景体验、文化活力、贯通古今的体育文化旅游路线。不仅要充分挖掘运河区域的秧歌、舞蹈、游艺、杂技、武术、镖局、游戏、节庆、民俗等传统体育资源,基于地方历史文脉特点,打造富有故事性、文化性、民俗性、节庆性的体育文化历史街区;也要注重大众健康需求,开辟集休闲、健身、体验、观光、疗养于一体的“生态体育走廊”,合理布局建设体育服务综合体。其次,应以马拉松、龙舟、自行车、定向越野、铁人三项、皮划艇等群众喜闻乐见的项目为龙头,打造具有国内外广泛影响力的大运河精品景观体育赛事体系。通过赛事的品牌效应提升大运河旅游的社会吸引力和影响力,带动运河沿线居民的健身热潮。再次,要注重衔接与发展上下游关联产业,如重点发展与体育文化旅游密切相关的影视、传媒、会展、交通、食宿、文化用品等产业链,通过产业集群实现产业增值。

夯实大运河体育文化旅游产业

推进的条件保障

政策环境、人才队伍等层面的条件保障,是有序推进大运河体育文化旅游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需要通过营造更好的融资环境,配套更为健全的政策,建设更为专业的人才队伍,为大运河体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保驾护航。首先是融资环境。要开辟相对宽松的融资渠道,借助体育产业引导资金、特色产业发展资金等专项帮扶基金,支持和培育一批具有文化创意活力的代表性企业。其次是政策优惠。可通过税收减免、土地供应优惠等方式吸引具有良好信贷的国内外知名企业入驻,逐渐形成产业集体优势,打造富有集团性的大运河体育文化旅游产业基地。再次是人才队伍。可通过采取“校校合作”“校企合作”“校地联合”等方式,构建特色专业,开辟特色课程,着重培养运河体育文化旅游产业的复合型人才,包括体育营销人才、体育科技人才、体育文创人才、体育旅游人才等。同时,充分利用高校学术资源优势建设运河产业智库,打造智囊团队,发挥理论助力实践的优势。最后,要通过建立行业准入、考核、培训、激励、淘汰等制度形成良好的人才流动机制,促使体育文化旅游行业队伍不断更新素质,焕发竞争活力。

深化大运河

体育文化旅游产业的文化品质

文化是大运河体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只有通过展现大运河体育文化风貌、唤醒大运河体育文化记忆,方能革新大运河体育文化的时代精神,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大运河体育文化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首先应基于非遗体育元素构建大运河城市体育文化基因。应将大运河沿线各城市的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进行系统的整理、保护和开发,并致力于将其塑造成城市文化符号,融入城市居民生活需要。如可通过建立地方体育名人故居、体育历史博物馆、体育主题公园、体育雕塑等地标性设施来营造相应城市的体育历史“时空风貌”,实现“非遗体育文化基因”的地理性扎根。其次,基于数字化手段唤醒大运河体育文化记忆。为更加真实生动地再现运河体育文化面貌,唯有通过现代化的数字传媒及其信息技术。因此,应通过建立运河体育文化数据库来保存遗产资料,通过建立数字化虚拟景区来再现体育历史场景,通过开发动漫影视、体感游戏、互动应用软件等形式全方位、立体式传播大运河体育文化精神,唤醒当代人对大运河体育文化的历史记忆。

推荐阅读
大运河体育、文化、旅游需走融合发展之路 深化大运河体育文化旅游产业的文化品质文化是大运河体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只有通过展现大运河体育文化风貌、唤醒大运河体育文化记忆,方能革新大运河体育文化的时代精神,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大运河体育文化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其次,基于数字化手段唤醒大运河体育文化记忆。因此,首先应基于非遗体育元素构建大运河城市体育文化基因。
多元并举推进大运河体育文化产业创新发展 运河体育文化既是运河文化的分支,又是地方文化的体现,具有特殊的时空规律性、历史演变性、地方扎根性和社会变迁性,是自然文化、社会文化、时代文化的融合体。体育文化产业是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型业态,是基于体育产业跨界融合、创新发展的战略选择。具体而言,第一,基于实际,细分体育文化市场。
大运河体育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时代价值 《意见》指出,要发展特色运动,发展武术、龙舟、舞龙舞狮等民族民间健身休闲项目,传承推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加强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其中,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极其丰富,也不乏体育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武术、气功、杂技、游艺、民间传统游戏、民间传统舞蹈等富有地方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另一方面,运河传统体育项目在一些当地学校中的普及性并不高,无论是省市级比赛的项目设置,还是城市文体活动,运河传统项目的身影正逐渐退去。
天津市宁河区蓟运河险工险段治理基本完工 截至目前,宁河区蓟运河右堤西关村基段1.3公里、右堤宁河六村至五村段2.6公里、左堤刘庄段3.3公里、左堤还乡河故道至北埋珠段3.1公里、左堤南埋珠段0.7公里、左堤清泥村基段0.4公里以及大杨河圈小北段、李庄子段1.4公里等7处约12.8公里堤防险工段应急除险加固工程已完工、完工率95.5%,预计6月10日前完成全部治理任务,补齐堤防短板迎战汛期,全面确保蓟运河安全度汛。自4月29日起,宁河区按照“轻重缓急、节约投资”的原则,主要采取用土料编织袋方式打筑子埝、对堤防薄弱段进行加高加固、用土工布维护迎水侧防止水流冲刷等方式进行除险加固,“多点开花”同步实施各项工程,争分夺秒确保汛前完成治理任务。本站讯为全力做好超标准洪水防御准备工作,天津市宁河区水务局组织防汛领域专家对区域内一、二级行洪河道开展拉网式检查,共排查出蓟运河存在堤身薄弱、堤坡陡立、高程严重不足、以村基代堤防等问题的险工险段7处、13.4公里。
古运回望
运河·声音
滚动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体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邮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