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体育、文化、旅游需走融合发展之路
促进大运河流域体育文化产业创新发展
大运河是享誉世界的人类文明遗产,是延续中华文化血脉的活化石,是富有体育精神的文化大动脉。随着大运河文化保护国家战略的启动,大运河流域体育文化发展迎来了新的历史契机。探索大运河体育文化产业创新发展之路,不仅有益于继承与发扬大运河伟大的体育文化历史遗产,也将有益于开辟大运河体育文化发展新的时代篇章。
大运河体育、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是大运河体育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方向,其不仅是落实《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等重点任务的重要抉择,也是响应《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在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文化繁荣发展等战略任务方面的应然之举。基于公共治理理论、文化创意理论、点轴开发理论等,本文结合大运河在体育、文化、旅游等方面的实践特征,提出三者融合发展的路径。
推进大运河体育、文化、旅游
共商共建共享机制建设
大运河体育、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重要前提是实现管理主体间的协作治理、共同开发、资源共享。唯有打破部门分割、行业壁垒、产业界限,方能实现合作共赢。因此,首先要构建大运河治理层面的政府联动机制。不仅应继续深化体育、文化、旅游等部门的大部制改革,转变大运河产业治理的政府职能,更应在横向上建立跨部门的产业协同治理机制,既引导地方形成产业特色,又共建区域产业整体优势。其次,要建立民间层面的运河产业发展联盟。要立足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总体政策部署和地方体育、文化、旅游层面的产业布局规划,建立广泛代表产业主体利益的大运河体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联盟。基于标准化的产业准入制度,联盟要形成平等、协商、共建、共享的产业对话和融合机制,发挥孵化特色产业项目,共创“绿色产业链”的平台功能。总之,这种合作机制建设将有益于大运河体育、文化、旅游产业迈向综合治理、公共治理,形成更加平衡的产业、经济、文化和社会效益。
开发大运河特色鲜明的
体育文化旅游产品体系
打造集文化体验、运动休闲、景观赛事于一体的体育文化旅游产品,是推进大运河体育、文化、旅游产业深度融合的必然选择。大运河体育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不仅要因地制宜,凸显人文价值取向,更应紧密契合大众消费心理诉求,形成品牌文化。首先,应基于点轴布局、沿河开发思路,立足当地现有景区优势,开创富有情景体验、文化活力、贯通古今的体育文化旅游路线。不仅要充分挖掘运河区域的秧歌、舞蹈、游艺、杂技、武术、镖局、游戏、节庆、民俗等传统体育资源,基于地方历史文脉特点,打造富有故事性、文化性、民俗性、节庆性的体育文化历史街区;也要注重大众健康需求,开辟集休闲、健身、体验、观光、疗养于一体的“生态体育走廊”,合理布局建设体育服务综合体。其次,应以马拉松、龙舟、自行车、定向越野、铁人三项、皮划艇等群众喜闻乐见的项目为龙头,打造具有国内外广泛影响力的大运河精品景观体育赛事体系。通过赛事的品牌效应提升大运河旅游的社会吸引力和影响力,带动运河沿线居民的健身热潮。再次,要注重衔接与发展上下游关联产业,如重点发展与体育文化旅游密切相关的影视、传媒、会展、交通、食宿、文化用品等产业链,通过产业集群实现产业增值。
夯实大运河体育文化旅游产业
推进的条件保障
政策环境、人才队伍等层面的条件保障,是有序推进大运河体育文化旅游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需要通过营造更好的融资环境,配套更为健全的政策,建设更为专业的人才队伍,为大运河体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保驾护航。首先是融资环境。要开辟相对宽松的融资渠道,借助体育产业引导资金、特色产业发展资金等专项帮扶基金,支持和培育一批具有文化创意活力的代表性企业。其次是政策优惠。可通过税收减免、土地供应优惠等方式吸引具有良好信贷的国内外知名企业入驻,逐渐形成产业集体优势,打造富有集团性的大运河体育文化旅游产业基地。再次是人才队伍。可通过采取“校校合作”“校企合作”“校地联合”等方式,构建特色专业,开辟特色课程,着重培养运河体育文化旅游产业的复合型人才,包括体育营销人才、体育科技人才、体育文创人才、体育旅游人才等。同时,充分利用高校学术资源优势建设运河产业智库,打造智囊团队,发挥理论助力实践的优势。最后,要通过建立行业准入、考核、培训、激励、淘汰等制度形成良好的人才流动机制,促使体育文化旅游行业队伍不断更新素质,焕发竞争活力。
深化大运河
体育文化旅游产业的文化品质
文化是大运河体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只有通过展现大运河体育文化风貌、唤醒大运河体育文化记忆,方能革新大运河体育文化的时代精神,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大运河体育文化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首先应基于非遗体育元素构建大运河城市体育文化基因。应将大运河沿线各城市的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进行系统的整理、保护和开发,并致力于将其塑造成城市文化符号,融入城市居民生活需要。如可通过建立地方体育名人故居、体育历史博物馆、体育主题公园、体育雕塑等地标性设施来营造相应城市的体育历史“时空风貌”,实现“非遗体育文化基因”的地理性扎根。其次,基于数字化手段唤醒大运河体育文化记忆。为更加真实生动地再现运河体育文化面貌,唯有通过现代化的数字传媒及其信息技术。因此,应通过建立运河体育文化数据库来保存遗产资料,通过建立数字化虚拟景区来再现体育历史场景,通过开发动漫影视、体感游戏、互动应用软件等形式全方位、立体式传播大运河体育文化精神,唤醒当代人对大运河体育文化的历史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