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今日
         

多元并举推进大运河体育文化产业创新发展

发布时间: 2020-06-09 13:50:05 |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 作者: 黄鹏 | 责任编辑: 宋柏霖

体育文化产业是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型业态,是基于体育产业跨界融合、创新发展的战略选择。大运河的文化历史脉络深厚,体育文化产业的禀赋要素优越,不仅蕴含着丰富的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也富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体育资源,更富有贯通南北文化的现代城市群活力。因此,通过多元并举手段推进大运河体育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势在必行。

大运河体育文化产业

创新发展的问题

首先,组织保障尚不充分。当前,尽管国家和地方已相继成立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领导小组,但体育层面尚未发挥关键作用。早在2014年,来自北京、天津、沧州、聊城、泰安、扬州、杭州等18座城市的旅游局官员已携手成立京杭大运河城市旅游推广联盟,致力于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相比之下,体育方面的地方联动尚显不足。另外,体育文化产业作为新业态,需要多部门系统参与,尤其需要体育、文化、教育、旅游、国土、环保、税收等相关部门更为紧密的联动。尽管国家已建立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省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国家体育总局也参与其中。但整体上,大运河文化体系中体育话语权不足,不少地方甚至处于失声状态,这不利于大运河体育文化产业的基层培育。

其次,政策供给和人才储备不够。当前,随着《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北京市大运河文化带保护建设规划》《浙江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等多项国家和省级重要文件出台,大运河文化保护有了较强的政策指向,但体育文化在其中尚处于边缘状态,体育文化保护问题尚未引起相关职能部门的重视。再者,产业的人才保障尚不健全。人才是培育和发展新型产业的核心要素,人才匮乏是阻碍大运河体育文化产业推进的核心要素。运河体育文化既是运河文化的分支,又是地方文化的体现,具有特殊的时空规律性、历史演变性、地方扎根性和社会变迁性,是自然文化、社会文化、时代文化的融合体。因此大运河体育文化产业需要一支高质量人才队伍,尤其是具备历史素养、文化素养、生态素养、体育素养、经济素养等全方位素养的复合型人才。当前,高校在该方面存在人才培养的难点、痛点问题,对既熟悉产业、管理和营销,又懂得体育、历史、人文的复合型人才缺少培养办法,仍较为依赖产业人才培养路径。

再次,产业整合和区域平衡不足。尽管具备资源优势和发展潜力,但当前大运河体育文化产业基础还较为薄弱,呈现出零散性和失衡性。如运河传统、民俗体育文化活动萎缩;又如,生态体育资源闲置较高;再如,大运河缺乏品牌性赛事引领,未形成赛事整体优势,赛事社会影响力不足。除此以外,大运河存在体育文化产业基础的区域失衡。因各地经济基础和资源禀赋不同,运河各地在体育文化产业的平台基础上存在落差,如北京通州运河段已被规划为7个体育文化功能区,为其体育文化产业发展打下了牢固基础。又如,苏杭等地也因前瞻性的运河体育设施规划及良好的体育文化底蕴,具备了体育文化产业平台。但总体而言,仍然有河北、山东等地运河沿线城市缺乏良好的基础平台,存在一定的资源劣势,并且存在文化保护方面的滞后,产业平台有待夯实。

多元并举推进大运河

体育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对策

首先,强化大运河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强化组织领导能为大运河体育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动力。第一,落实主体责任。在组织制度上应进一步构建大运河区域的体育文化产业联盟,以政府为主导,广泛吸纳社会和市场主体参与,形成官民相结合的组织管理网络体系,落实大运河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责任主体。第二,推进联合治理。相关管理部分应充分重视产业融合的重要性,加强产业管理责任部门间的沟通联络。由政府牵头,形成多部门常态化的联合治理机制和联席会议制度,最大限度地破除行业壁垒,扫清制度障碍,为产业融合提供组织、制度、环境上的支持。第三,强化战略布局。在战略布局上,应立足整体、因城施策、因地制宜、分层推进,制定符合地方体育文化及资源实际的产业布局方案。如在功能划分上,可在部分体育文化底蕴较为深厚的中小城市探索体育特色小镇建设,重点发展体育文创设计、体育休闲疗养、体育生态旅游、体育民俗表演、体育文艺创作等产业。而在一、二线具备较大市场空间的城市,应重点打造大运河国际高端化的体育精品赛事,同时要注重老旧、废弃产业基地向体育文化产业基地的转移创新。

其次,深化大运河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供给。强有力的政策激励和引导将有效推进大运河体育文化产业的深化发展。第一,加强政策扶持。将围绕体育与文化高效融合作为切入点,完善产业融合政策,运用审批准入手段在准入资格、经营模式、经营范围、融资、税费等方面制定配套优惠政策,营造有利于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不仅要培育本土企业,也要注重跨国企业的引入。要对产业示范基地给予政策支持,在办理土地指标、立项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第二,深化政策引导。要通过各种优惠政策来吸引社会资本及人才加入大运河体育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阵营,培育大运河体育文化产业创新基地,孵化体育文化产业终端生产企业,培育文化产业中介机构,建设强大的大运河体育文化产业创新团队,创建运河体育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从实践和理论层面全方位提升大运河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质量。第三,提高政策激励。为加强产业发展主体之间的跨界融合,政府应通过激励机制鼓励产业主体创新体育文化产品和服务,通过专项资金、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行业竞争与创业,打造一批富有代表性、品牌性、创意性的行业领军企业,夯实体育文化产业的市场地位。

再次,推进大运河体育文化产业的产业集群。大运河体育文化产业创新需立足主体产业,推进产业跨界融合,形成产业辐射,最终形成产业集群。第一,立足主体产业推进产业集群。应沿着主体产业到相关产业,再到创意文化产业的思路,逐渐丰富产业结构,构建产业集群。所谓产业集群,是指某一行业内的竞争性企业以及关联的合作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相关产业厂商和相关机构聚集在某特定地域的现象。因此,应以体育竞赛表演、体育健身休闲、体育文化服务等主体产业为依托,打造特色体育服务产品,培育忠实体育消费群体,进而向文化、旅游等相关领域跨界,与媒体、创意用品、节庆活动、会展会议等外围产业联姻,最终建立牢固的产业生态链,形成体育文化产业集群效应。第二,立足科技创新,助力产业升级。应推动大运河体育文化产业联盟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文化资源数字化、文化内容集成制作等方面的共性技术开发,推动大数据在体育文化产业中的运用,引导企业充分运用大数据,提升科技运营水平,提升体育文化产业的科技竞争力,助力产业升级。第三,强化区域协作,推进产业互补。单个城市的资源开发与推广必然具有局限性,因此要建立合作共享和优势互补机制,既要重视大城市在现代体育产业经济层面对中小城市的辐射带动功能,也要注重中小城市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反哺大城市文化需要的功能,在此基础上实现体育文化产业资源的区域联动、共享与协同发展。

此外,创新大运河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手段与模式。大运河体育文化产业从产品设计、营销手段及产业模式上均需创新。具体而言,第一,基于实际,细分体育文化市场。各地应结合不同城市资源实际,基于市场客观需求,理性布局市场空间,可将市场细分为体育文创市场、体育竞赛市场、体育表演市场、体育旅游市场、体育培训市场、体育信息市场、体育产品市场、体育金融保险市场等不同类别,分层分类进行产品开发与供给。第二,丰富营销手段。应立足时代特征和用户心理,创新产品营销手段。如在整体营销战略上,可通过举办年度大运河体育文化产业博览会、嘉年华、招商会、论坛会等大型文化活动,开辟商业战略合作平台,提升产业的社会效应。又如,在产品的推介方式上,可通过相关网站、微博、微信、社区、软件等互联网共享平台,实现产品信息的及时共享,制造共享经济效应。第三,创新产业模式。所谓产业模式,简言之就是产业发展的一种道路或方式,体育文化产业需要创新模式。应充分结合产业的文化内容及特征,灵活走集约化、集成化、基地化、园区化道路,形成特色产业模式。在我国民俗体育文化产业模式创新层面,已不乏先例,如云南可邑村结合地方神话故事创编体育舞蹈,塑造了“阿细跳月”模式;又如湖北恩施“女儿城”模式、山东“潍坊模式”、湖南“魅力湘西”模式等,皆为体育文化产业模式的典范。大运河体育文化产业应充分借鉴其经验,坚持文化引领、模式创新之路。

(本文系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大运河流域体育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研究”(19BTY051)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苏州大学讲师)

推荐阅读
大运河体育、文化、旅游需走融合发展之路 深化大运河体育文化旅游产业的文化品质文化是大运河体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只有通过展现大运河体育文化风貌、唤醒大运河体育文化记忆,方能革新大运河体育文化的时代精神,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大运河体育文化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其次,基于数字化手段唤醒大运河体育文化记忆。因此,首先应基于非遗体育元素构建大运河城市体育文化基因。
多元并举推进大运河体育文化产业创新发展 运河体育文化既是运河文化的分支,又是地方文化的体现,具有特殊的时空规律性、历史演变性、地方扎根性和社会变迁性,是自然文化、社会文化、时代文化的融合体。体育文化产业是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型业态,是基于体育产业跨界融合、创新发展的战略选择。具体而言,第一,基于实际,细分体育文化市场。
大运河体育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时代价值 《意见》指出,要发展特色运动,发展武术、龙舟、舞龙舞狮等民族民间健身休闲项目,传承推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加强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其中,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极其丰富,也不乏体育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武术、气功、杂技、游艺、民间传统游戏、民间传统舞蹈等富有地方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另一方面,运河传统体育项目在一些当地学校中的普及性并不高,无论是省市级比赛的项目设置,还是城市文体活动,运河传统项目的身影正逐渐退去。
天津市宁河区蓟运河险工险段治理基本完工 截至目前,宁河区蓟运河右堤西关村基段1.3公里、右堤宁河六村至五村段2.6公里、左堤刘庄段3.3公里、左堤还乡河故道至北埋珠段3.1公里、左堤南埋珠段0.7公里、左堤清泥村基段0.4公里以及大杨河圈小北段、李庄子段1.4公里等7处约12.8公里堤防险工段应急除险加固工程已完工、完工率95.5%,预计6月10日前完成全部治理任务,补齐堤防短板迎战汛期,全面确保蓟运河安全度汛。自4月29日起,宁河区按照“轻重缓急、节约投资”的原则,主要采取用土料编织袋方式打筑子埝、对堤防薄弱段进行加高加固、用土工布维护迎水侧防止水流冲刷等方式进行除险加固,“多点开花”同步实施各项工程,争分夺秒确保汛前完成治理任务。本站讯为全力做好超标准洪水防御准备工作,天津市宁河区水务局组织防汛领域专家对区域内一、二级行洪河道开展拉网式检查,共排查出蓟运河存在堤身薄弱、堤坡陡立、高程严重不足、以村基代堤防等问题的险工险段7处、13.4公里。
古运回望
运河·声音
滚动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体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邮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