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体育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时代价值
体育文化产业是指以体育无形资产为核心,通过无形的体育精神和有形的体育物质来获得精神和物质价值的一种文化产业。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通过培育富有大运河特色的新型文化业态来推进大运河体育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已成为一种趋势。这种新时代的创新举措将在多个层面带来重大影响,产生诸多积极意义,发挥多元化的时代价值。
服务于流域乡村振兴战略,
助力地方精准扶贫
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要积极开发传统节日文化用品和武术、戏曲、舞龙、舞狮、锣鼓等民间艺术、民俗表演项目,促进文化资源与现代消费需求有效对接。推动文化、旅游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由此可见,乡村振兴战略已经将农村体育文化发展上升为产业高度,并明确了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思路。京杭大运河沿线是中国最富特色的农业区之一,运河沿线及其周边广泛分布着大量的传统村落,其中不乏历史悠久且富有文化气息的古村落。但因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大运河流域不同区域的农村发展水平也存在不小差距,如北京、天津、苏南、浙江段相对发达,而苏北、山东、河北等部分流域地区相对落后甚至贫困。因此,基于体育扶贫、文化扶贫、旅游扶贫、产业扶贫思考,通过深度整合大运河流域体育文化资源,以培育体育文化特色小镇、体育文化特色乡村等模式,探索沿河农村的新型产业之路,推动落后农村的产业结构转型,有助于深度落实党中央乡村振兴战略在大运河沿线的推进,助力新时代大运河流域地方精准扶贫工作的深入开展。
服务于流域传统文化保护,
助力学校体育改革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强调,要将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大运河之所以能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很大程度上便是因为其历史文脉之绵长、文化气息之厚重、传统资源之丰富。其中,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极其丰富,也不乏体育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武术、气功、杂技、游艺、民间传统游戏、民间传统舞蹈等富有地方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这些传统体育资源集娱乐性、健身性、艺术性、生活性于一体,对于展示地方形象、传播地方文化、塑造地方精神具有不言而喻的时代价值。但问题是,一方面,很多项目由于传承人不足而面临失传的危机;另一方面,运河传统体育项目在一些当地学校中的普及性并不高,无论是省市级比赛的项目设置,还是城市文体活动,运河传统项目的身影正逐渐退去。学校是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将民族传统体育融入学校体育教学体系,不仅可以延续传统体育项目的文化血脉,助力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地方传承;也有助于丰富学校体育课程设置,创新学校体育教学模式,深化学校体育工作的文化底蕴,助力学校体育改革。
服务于流域全民健身战略,
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把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把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作为根本目标。《意见》指出,要发展特色运动,发展武术、龙舟、舞龙舞狮等民族民间健身休闲项目,传承推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加强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要推动“体医结合”,加强科学健身指导,积极推广覆盖全生命周期的运动健康服务。要促进产业互动融合,促进健身休闲与文化、养老、教育、健康、农业、林业、水利、通用航空、交通运输等产业融合发展。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进一步促进体育消费的行动计划(2019—2020年)》等重要文件再次强调了产业发展助力全民健身的重要性。国家体育产业层面的战略为大运河体育文化产业资源的有效开发提供了重要思路与支持,大运河流域不仅具备巨大的产业优势,也具备消费需求升级的动力。因此,要进一步优化大运河流域的体育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提升供给水平,增质扩容,形成特色鲜明、内容丰富的体育文化产业产品和服务体系,满足多元化的全民健身需要,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大运河流域全民健身战略的有序推进,深度助力健康中国战略在大运河沿线的扎实推进。
服务于流域生态文明保护,
助力地方创新创业
2016年,《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通知》明确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位一体的发展理念,也提出要推动区域绿色协调发展,研究建设一批流域沿岸及交通通道沿线的生态走廊,加强水环境保护和治理。2019年,《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等重要规划都反复强调了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尽管不同区域有所区别,但保护性开发是共同要求。也就是说,保护生态文明并不意味着不搞开发,放弃开发,将开发与保护对立起来,而是要走绿色和生态开发之路。体育文化产业是无烟产业、绿色产业、朝阳产业、生态产业。大运河流域体育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根本要求便是要将体育产业、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创意产业深度融合,打造“黄金体育文化水道”。其重要意义在于,一方面服务于运河流域生态文明保护,另一方面带动地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带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增强地方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协同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