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运河讲新时代的故事”系列报道之镇江篇
编者按:运河贯南北,文脉承古今。由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浙东运河三部分构成的大运河,绵延近3200公里,流淌2500多年,串起数十座城。
今年正值大运河申遗成功六周年,由中国网大运河频道和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共同打造“古老的运河讲新时代的故事”系列报道,以“古运新说”为主旨,从杭州出发,过扬州、访苏州、抵北京,探寻沿线城市保护、传承、利用大运河文化的深厚底蕴讲述水乡之畔的时代故事。
图为《古运回望图》分段画卷——镇江篇
江河交汇的古城“坐标”
图为大运河镇江段“江河交汇”资料图
镇江因水而建,因“运”而兴。祖祖辈辈依赖大运河生生不息,在幽远绵长的岁月长河里,演绎着江河交汇处的“城市传奇”。堪称古城“坐标”的大运河镇江段,开凿通航已有2200多年。作为江南运河的北端起点和入江口,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使大运河成为镇江“灵动的名片”“流动的文化”和“搏动的血脉”。
自秦代以来,入江口历经五次变迁。凭借长江之险与大运河之利,镇江成为历史上重要的交通枢纽和战略要地,由此产生影响全国的漕运文化、津渡文化、军事文化和宗教文化等。
图为《古运回望图》镇江段采风资料图
大运河在镇江境内包括两个分支。一段是穿城而过的古运河;另一段为苏南运河。古运河是历史上京杭运河(江南运河)的一部分,西起主城区入江口的京口闸,东抵谏壁三汊河口,全长16.92公里,至今仍在担负着城市防洪排涝、调节水位、传承文脉和游览观光等多种功能。苏南运河镇江段,以谏壁入江口为起点,全长42.6公里。这段运河古称“丹徒水道”,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运河历史上最早开凿的河段之一。
被称为江南运河的“屋脊”
图为《古运回望图》镇江段采风资料图
镇江古运河畔,90余处文化遗产星罗棋布。其中包括江河交汇处、宋元粮仓遗址、昭关石塔、镇江英国领事馆旧址等6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冷遹旧居、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旧址、练湖闸等20余处市、县文保单位。
大运河镇江段也是水利工程技术的典范。镇江至丹阳段穿越丘陵地带,又有江水泥沙淤积,无论开河之艰辛,还是疏浚之频繁,其他河段都无法比拟。因此该河段被称为江南运河的“屋脊”。
图为《古运回望图》分段画卷——镇江篇
大运河镇江段地势较高,特别是丹徒段。历史上创造性地提出“埭”的水工方案,并衍生出练湖、堰闸和京口澳闸等多种水工科技形式,现在又建设了谏壁水利枢纽。这些都在大运河的水运水利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平河七百里,沃壤二三州”,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经这样咏颂古代的江南运河。自古以来,镇江即是漕运、水运枢纽城市;到了近现代,更是发展成为对外商贸发达的“银码头”,经济繁荣,物阜民丰。
大运河决定城市多维发展
图为新时代镇江段运河资料图
历史上,大运河是沟通联系北方政治中心与南方经济中心的纽带,是粮食、物资、钱财的水上重要供应线路。这条伟大的“母亲河”,为镇江城市发展带来的影响是多维度的。
如今,大运河与镇江市一起获得新生,翻开了崭新一页。镇江这座历史上著名的水运枢纽城市、对外通商口岸和商埠城市,由此跻身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列,迅速发展成为现代化的港口工贸城市、长江三角洲地区中心城市之一。与此同时,镇江大运河的功能、作用和影响也发生着显著变化。
图为新时代镇江运河广场资料图
从京口闸高空向西远眺,巍巍慈寿塔剑指蓝天,塔前是波光粼粼的金山湖;向南望去,古运河穿城而过,蜿蜒秀美,流水淙淙,绿树婆娑,居民在河边游乐、休闲……古运河沿线20多个亲水平台全部对市民开放,市民晚上在河边散步、跳舞、垂钓……展现了一幅城水和谐的新画卷。
综合整治古运河从“河长制”向“河长治”
图为新时代镇江规划资料图
镇江市委、市政府对古运河实施综合整治,并用10年的时间实施了古运河上段整治工程。2010年起,古运河中段按20年一遇标准进行综合整治,至2013年中段已完成周家河口——经十四路的河道整治。在上、中段部分完成整治后,下段同时完成整治方案编制。古运河将形成“上段——古韵之河、中段——休闲之河、下段——生态之河”的三大特色河段。
镇江市水利局相关人士表示,悠悠流淌千年的古运河,河道功能已发生根本转变,如今成为以文化娱乐、亲水休闲、旅游观光为主,兼具行洪、排涝等防汛任务和连通水体调蓄水的城市河道服务功能。
图为大运河镇江段三级航道整治工程资料图
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发展。在生态文明思想的引领下,镇江市逐步推进大运河生态长廊建设。京口区三汊河、谏壁桥,丹徒区辛丰镇(国控)、王家桥,丹阳市吕城(国控)5个大运河断面水质已经全部达到功能区标准要求。镇江市区黑臭水体治理全面铺开,水体生态修复工程陆续实施,古运河水质明显改善。大运河正从“河长制”向“河长治”昂首迈进。
定位“江河交汇,山水名城”倾力打造“镇江样板”
图为谏壁船闸资料图
运河兴,城市兴;文化强,城市强。镇江市对大运河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做了多方的努力。从顶层设计到举办文化活动推动,再到开发文化创意产品,全市各方同心协力汇聚力量,向着倾力打造“运河文化特色名城”奋力前行。
2017年底,镇江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立。提出要加强顶层设计,综合谋划发展,系统推进建设,全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步入新时期。镇江市确定了“江河交汇津渡文化示范区”“古今水利科技文化体验区”与“运河共生城镇聚落集中展示区”的建设标杆。
2018年12月,镇江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中心成立。2019年11月,镇江大运河文化论坛圆满举行,围绕“江河交汇运河人家”主题,邀请江苏省内外大运河文化研究专家,挖掘镇江大运河文化的内涵与精神,交流镇江大运河文化的历史积淀、传承与传播。
2020年3月,由镇江市社科联组织的镇江市2020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工作重点研讨会召开,《镇江大运河神话传说汇编》以及大运河古典文献整理与研究等工作持续推进中。
2020年4月,镇江市委书记马明龙专题调研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强调既要坚持文化自信,更要保持文化敬畏,做到上接天线、下接地气,擦亮“江河交汇、山水名城”的特色品牌,精心打造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镇江样板”。突出镇江特色优势,立足规划提到的“江河交汇,山水名城”品牌定位,突出地缘优势和文旅融合发展的城市优势,结合镇江特点打造具有镇江特色的大运河系列文化活动,不断提升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
图为《古运回望图》分段画卷——镇江篇
千年大运河和镇江城水相依、人水相亲,“江河交汇”更是浓墨重彩地书写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壮美篇章,故事还在继续,更多大运河城市故事等你发现……
总策划谷建华
中国网大运河频道、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联合出品
附:
关于《古运回望图》
《古运回望图》之创作,旨在弘扬自强不息之民族精神,漕运盛景之再现,贵在推崇厚德载物之中华气量。
公元新世纪开元之年,华夏再沐朝阳,春风又绿神州。翰墨歌盛世,丹青寄赤心。谷建华先生以振奋民族精神为宗旨,以弘扬运河文化为己任。斥巨资,募群贤,研史料,重考察,集众家之才智,请诸师之妙笔,穿越六百年时空,探寻当年漕运盛景。历时五载,征修四次,终成《古运回望图》。
全卷通高83公分,长210公尺,以明代航运鼎盛时期为背景,以运河为主线,自通州始至余杭终,经京津冀鲁苏浙,四省二市,五大水系,百余城镇,浩浩荡荡,三千余里,一气贯通,气势恢宏。画面兼工带写,五色丹青,师法自然。人物景色,勾勒细腻,疏密得体。山水迤丽,柳岸花明,漕艘栉比,往来如梭,闸坝码头,廪粟云屯,城镇市井,百态人生,纵观全卷,三千里漕运风情尽收眼底,五千年华夏文明彰显其中。正可谓,漕运舟楫之盛,可抵长城之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