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千年运河打一个绿色底稿
夕阳照,碧波荡漾的河水泛着粼粼的波,大堤上草坪如毡,葱翠莹润。两岸嫣红、翠绿、墨绿、浅黄、金黄的色泽,深深浅浅地铺向远方。在疫情肆虐的季节,干涸了千年的这一段运河,反却是满满的,盈盈的。
驱车慢行在大运河洛阳段永济渠的河堤上,思绪却飞到了一千公里之外的扬州。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在那里铲下第一锹土,贯穿南北水系的大运河从此延伸开去。123年后,隋炀帝在洛阳首开通济渠,历10年又凿通永济渠、江南河,连通长江与钱塘江,沟通南北的隋唐大运河基本形成。
穿越2500多年的繁华与衰落,历史走到了2019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要求沿线8省(市)制定实施规划,大运河的传承与保护开启了新的篇章。
与沿岸各省(市)一样,河南结合本省特色,不仅编制了《河南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河南段9市40县群众还于今年开春,冒着疫情,用大规模的生态廊道建设拉开大运河治理的帷幕,为千年运河的昔日辉煌和中原文化高地打一个绿色底稿。
大运河通济渠段
一河揽尽千年文明
中国大运河包括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浙东运河,全长3200公里,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8个省市,2014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河南省发改委主任何雄介绍,河南是隋唐大运河的源头和核心区域,是大运河河道路线最长、流经古都最多、运河遗产最为丰富的省份。河南段全长686公里,约占全长的1/7。沿岸有世界文化遗产7处、全国重点文保单位229处,还有郑州、开封、洛阳、安阳四大古都和7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目前,永济渠(卫河)仍在发挥防洪灌溉和生态景观作用。
1月20日正式发布的《河南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从强化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进河道水系治理管护、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推进城乡区域统筹协调、创新保护传承利用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六大任务,并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河道水系治理、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一河揽千年文明”旅游精品、“运河+”融合新业态培育等方面谋划了五大类专项工程,重点谋划了璀璨文化带十大工程、绿色生态带十大工程、缤纷旅游带十大工程项目。
《规划》同时描绘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美好愿景,提出到2025年大运河绿色生态廊道全面建成,力争实现郑汴洛旅游通航和卫河主要点段旅游通航;到2050年,“千年运河”文化旅游品牌享誉中外,将一条尽览华夏文明、彰显中原文化的大运河以全新姿态展示在世人眼前。
目前干涸的通济渠郑州段上的惠济桥下
两岸杨柳依,坐着小船上北京、下扬州
在古代,大运河不仅是一条交通的河、文化的河,更充满绿色的诗意与美。“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是古运河的真实写照。
近现代以来,随着公路、铁路及航空运输的诞生,水上交通特别是内河航运日渐式微。加之多种因素叠加,大运河航运功能被逐渐废弃,多数河段的生态环境不复曾经。
去年5月,在河南的一个专题研讨会上,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黄强提出,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千年大运河,统筹研究水源保护和沿线发展问题,将河南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成为彰显文化底蕴、缀链人文胜迹、承载生态涵养、纵贯中原大地的璀璨文化带、绿色生态带、缤纷旅游带。
为了恢复大运河昔日“杨柳依依”的盛景,今年3月上旬,冒着新冠肺炎疫情,河南省大运河沿岸生态廊道建设启动。在大运河两岸的城市远郊区域,拉开了建设森林公园、郊野公园的序幕;在沿岸村庄,强化自然生态修复和改善;在自然条件良好、生态功能突出的河湖滨岸重点区域,自然生态空间至少1000米。
针对不同河段,河南还制订了个性化生态廊道实施方案。在山区段,对宜林地、无立木林地等实施人工造林、封山育林,建成绿色长廊。在平原段,通过新造和更新改造,增加廊道绿化的宽度,在主河道外侧各栽植宽度1000米以上树木。同时,将着力丰富绿化层次,实现廊道绿化向美化、彩化升级,打造“一年四季景不同”的景观走廊。
河南省林业局长原永胜介绍,河南大运河生态廊道建设规划年限为2020-2035年,将对具备条件的大运河主河道(除城市建成区外)有水段两岸各1000米范围内,优化滨河生态空间,实施滨河防护林生态屏障工程,在沿河两岸集中连片植树造林,增加绿化植被,提升绿化质量。
运河文化带串起“诗与远方”
全长2700多公里的隋唐大运河,洛阳是个很有意思的节点。就是在那里,以通济渠为撇,以永济渠为捺,像写在中华大地上的一个巨大的“人”字,向两端延伸,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北通涿郡(今北京),南达余杭(今杭州)。
按照今年出台的《河南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河南谋划了“两轴三极七片区”的空间布局方案。“两轴”就是依托隋唐大运河洛阳南北两段运河,根据沿线城镇历史地位、文化资源等,打造沿通济渠古都发展轴、沿永济渠古城发展轴。“三极”是指发挥洛阳、开封、郑州三大古都历史资源富集优势和辐射带动作用,打造运河示范城市。“七片区”是指发挥沿线文化地理特征突出的优势,推动形成资源要素分类集聚、错位互补、特色鲜明、联动发展的区域空间布局,通过打造通济渠洛阳片区、通济渠郑州片区、通济渠开封片区、通济渠商丘片区、永济渠焦新片区、永济渠安鹤片区、大运河濮阳区,构筑大运河实体与地域文化伴生共荣的集中展示空间。
按照规划,到2025年,大运河水量保证率进一步提高,实现适宜河段旅游通航,生态空间布局基本形成,河湖水质明显改善,旅游基础设施条件和公共服务保障能力显著改善,一批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和大运河统一品牌基本形成。到2035年,大运河文化遗产实现科学保护、活态传承、合理利用,绿色生态廊道全面建成,力争实现郑汴洛旅游通航和卫河主要点段旅游通航,“千年运河”文化旅游品牌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吸引力。展望2050年,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全面提高,“千年运河”文化旅游品牌享誉中外,大运河宣传展示中原文化、彰显文化自信的亮丽名片作用更加突出,一条尽览华夏文明、彰显中原文化的大运河以全新姿态展示在世人面前。
围绕规划,河南在河道水系治理管护方面,还将重点推进完善水系网络建设等五大任务,将新建西霞院水利枢纽输水及灌区工程、小浪底北岸灌区工程、黄河干流桃花峪水库等;优先实施通济渠郑开段建设试点,连通郑州和开封水系,沟通贾鲁河、运粮河,实现大运河与黄河、淮河、海河水系连通。在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方面,计划到2025年,全面消除黑臭水体,重要河流全部达到Ⅳ类及以上标准。到2035年,生态环境根本改善,绿水生态廊道全面建成,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充分发挥。
“有了绿色底稿,经过几年的建设,将来的大运河两岸将是何等的美景!”运河文化研究专家、河南省政协文史委副主任何白鸥兴奋地,那时的“运河味道”“运河礼物”等文旅子品牌,“千年运河”形象品牌,以及河洛、开封、郑州、滑浚、商丘等大运河文化旅游区,“想想就让人神往!”河为线,城为珠,线串珠,珠带面,串起来的还有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展示工程、大运河沿线重点文物保护展示工程、重要遗址遗迹考古发掘工程、大运河古村古镇保护活化工程、大运河沿线革命文物保护展示工程、大运河沿线名人系列保护工程、大运河博物馆体系建设工程等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七大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