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文化粮仓”一间“森林书苑”一艘“运河之舟”副中心三大建筑全面开工
原标题:副中心三大建筑全面开工
位于北京城市副中心的首都博物馆(东馆)效果图
北京城市副中心剧院、图书馆、博物馆三大建筑及共享配套设施项目已于10月底正式开工,计划于2022年12月底完成工程竣工验收。一座“文化粮仓”、一间“森林书苑”、一艘“运河之舟”,将成为本市具有代表性的新地标。
记者昨天探访施工现场,只见地面上覆盖着防尘网,螺旋机巍峨耸立,工人们正在有条不紊地忙碌着。北投集团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筑项目部总经理陈宏达介绍,该项目位于城市绿心西北部市民文化休闲组团,与行政办公区隔大运河相望,是城市副中心“一带、一轴、两环、一心”规划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建成后将成为集文化体验、共享交流、演艺演出、展览展示、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城市活力组团,满足市民文化休闲需求。
运河文化融入三大地标
城市副中心剧院是位于大运河畔的“艺术宫殿”,又名“文化粮仓”,集演艺演出、艺术创作、艺术教育、现场体验等功能于一体,其设计理念源于通州古粮仓和运送物资的船舶,对标世界级一流剧院标准设计、建设,将满足各类世界级演出要求,从而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视野。建筑面积约12.53万平方米。剧院包括歌剧院、音乐厅和戏剧院三个表演艺术的“文化容器”。
城市副中心图书馆是坐落于六环公园边的“书山智库”,又名“森林书苑”,集知识传播、城市智库、学习共享等功能于一体。屋顶的树状建筑结构宛如森林伞盖,以银杏树叶片为灵感来源,体现出图书馆传承知识、传播文化的功能定位。图书馆既是阅读场所,更是极具亲和力的公共开放空间,图书阅览与森林景观融为一体,向读者提供更加舒适优美的学习环境,增进图书阅览的人文体验。建筑面积约7.5万平方米,设有古籍文献馆、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开架阅览区、智慧书库、报告厅等功能分区。
首都博物馆(东馆)是镶嵌在城市森海中的“古韵风帆”,又名“运河之舟”,集收藏保管、开放式展陈、科学研究、社会教育、文保修复等功能于一体,其设计理念源于古运河图景中的船、帆、水三个元素,以运河为线索,将历史文化融入建筑,南侧形似巨帆,高高扬起;北侧形如船只,坚实厚重,描绘出一幅运河图景。博物馆项目注重公共服务职能,扩大开放区域比例,提高建筑本体与参观者的融合度和参与度,不断丰富参观者的游览体验。博物馆建筑面积约为9.7万平方米。
共享配套设施直达地铁站
三大建筑共享配套设施集交通功能、配套服务、能源保障于一体,总建筑规模约30万平方米,主要包含停车、游客服务、餐饮、文化艺术培训、展览展示、文化创意、亲子娱乐与体育健身等功能,并可直接进入轨道交通车站。
建设三大建筑及共享配套设施项目,其整体方案秉持“以人为本,优化体验”的设计方针,充分体现出全民共享城市发展、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积极推进社会教育的项目定位。作为北京市重点惠民工程,该项目将成为北京城市副中心面向首都市民,推进社会教育、文化传播、艺术创作、旅游观光及产业发展的崭新窗口,使城市副中心焕发出新的勃勃生机。
与周边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三大建筑设计方案经过国际征集,并由专家评选确认,充分体现出“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的建设理念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其中,三大建筑与共享配套设施采用一体化设计,充分保证地上景观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地上地下空间无缝衔接、便捷连通,兼顾了实用性和便捷性。项目整体采用简约现代的建筑风格,突出高低错落的空间形态,整体风貌协调统一;项目采用明度高、艳度低的色彩搭配,塑造天光云影、水天一色的色彩意象,充分与周边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三大建筑造型独特、结构复杂,构件加工与施工安装难度空前。其中剧院项目外立面为异形薄铝单板幕墙结构;图书馆项目从地面到屋顶为高大定制玻璃幕墙,屋顶每片“银杏叶”为角度不同、造型不同的树冠分层结构;博物馆项目主楼外立面两侧为斜拉索结构,市民共享大厅为大跨度造型钢木结构。三大建筑及共享配套设施项目由北京城市副中心投资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作为全过程代建单位。项目已于今年10月底实现土护降开工,目前正在进行止水帷幕施工,止水帷幕采用TRD和SMC两种工艺施工作业,在本市尚属首例。
整个项目计划2021年底前实现外立面亮相,2022年12月底完工,并交付市文化和旅游局、市文物局布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