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码头文脉长——河北日报行走大运河小分队走访阜城县码头镇
衡水市阜城县码头镇的码头桥。记者田瑞夫摄
日前,河北日报行走大运河小分队来到了阜城县码头镇。站在汤汤运河岸边,水还是那熟悉的模样,隐隐地能感受到掩藏在微波下的壮阔,运河好似一本流淌的史书缓缓打开,默默地向来往的人们诉说着繁华的过往。
码头镇,位于阜城县东部。据《阜城县志》记载,码头为太仆寺行台故址,兼有马地、马厂、马头诸名,后因地处运河西岸时有船舶停靠而定名“码头”。在码头镇副镇长莫金雷的讲述中,我们了解到,历史上,由于运河沿岸闸坝繁多,故供漕船贾舶停靠的码头十分密集,久而久之,这些原本临时供过往船只停靠的码头,逐渐成为相对固定的集镇和商埠,这种独特的运河模式对运河沿岸的经济发展形成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码头镇自隋唐以来便是京杭大运河北段的货运码头,南接临清、德州,北通天津、北京,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济宁、汶上、台儿庄一带出产的稻米,松江、嘉定、常熟的棉布,苏杭、南京的丝织品以及陶瓷、纸张、茶叶,北方的盐,甘肃、宁夏、陕北一带的羊皮,辽东的人参、貂皮、大豆……都在这里进行中转交易。“本地的小麦、棉花、杂粮、西瓜等农副产品也在这里装船,南下北上,销往全国各地。”在莫金雷的述说中,那番热闹的水上盛景渐渐在我们眼前完整浮现:白天大运河上帆樯如林,往来穿梭,船工号子声不绝于耳;夜色中的堤河,则是灯火辉煌,酒肆茶馆,人声鼎沸。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交通运输的进步,昔日运河上那热闹非凡的景象早已不见踪迹。站在码头桥上,目光随着运河流向远方,两岸那一排排的民居透露出祥和与安宁,世代居住在运河边上的人们与运河相互依存,早已牢牢拴在一起,他们想必也与运河一道经历了跌宕曲折的时光和历史风雨,一同见证和传承着运河记忆。
为了打捞失落的运河文明,让运河边上的年轻一代记住乡愁,人们尝试着用建设博物馆的方式保存并传承运河文化。2016年,码头镇在魏圈村建起了全国第一个村级“运河记忆博物馆”。
说起魏圈村,莫金雷的话匣子就打开了。魏圈村紧靠京杭大运河,古运河在魏圈村东南角先是向北、而后向东,形成一个巨大的“L”形,沿途河道“九曲十八弯”,自然风光非常优美。“魏圈村还有不少传说和习俗,这些都是不可多得的文化资源。同时,魏圈村历史名人辈出,有北宋宰相刘挚,还有纪晓岚岳父马永图等。”此外,魏圈具备优越的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条件。在莫金雷的眼中,魏圈村像一块等待雕琢的璞玉,潜在的价值不可估量。
从码头镇政府驱车南行三四公里,便是魏圈村,抵达村口,映入眼帘的是整齐洁净的街道和民居。进村不远处,一块写有“运河古韵”的牌匾映入眼帘,这便是远近闻名的村级博物馆——运河记忆博物馆。我们一行人踏进去,便被深深吸引了。对于一个中国北方普普通通的小村落来说,藏有这样的一个博物馆,令我们十分惊奇。博物馆由村里闲置的学校旧址改建而成,占地面积达2400多平方米。记住乡愁、农耕记忆、漕运印象、非遗表演、码头名人等五个板块,将运河的过往一一展现在人们面前。石锚、旧渔船、漕运船、渔网等近百件展品,讲述着运河漕运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的悠久历史。
正当参观时,偶遇魏圈村老支书刘同江,他从小在运河边上长大,在他心底深处有着挥之不去的运河情结。老支书告诉我们,他小时候经常在运河里游泳,岸上的人们看见来船了,就往河沿上跑,边跑边喊“来船了”!喊号子的也跟着唱起来。看着馆内按1∶1比例复原的大运河漕运船,老支书再次沉浸在回忆中,仿佛那一幕就发生在昨天。
如今,村子旁边的这条大运河早已不再担负漕运功能,村民们也都只是从祖辈流传的传说中了解大运河的历史。老支书说,村里建起的这座博物馆就是一座记忆库,通过各种展示来增强人们对京杭大运河的了解,记住乡愁,使运河文化代代传承下去,让村里的年轻人不管走多远都别忘了家乡的古运河。
出了博物馆,往南走,是码头镇又一处让当地人骄傲的地方——大龙湾村(原名兴隆镇)。大龙湾的名字可是大有来头,传说清朝年间,乾隆从天津乘船,沿大运河南下,去江浙一带视察民情,当船航行至码头镇地段,他坐在船头遥望前方,看见前面西岸出现了一座繁华的集市,河岸上车水马龙,水面上航运繁忙。乾隆看到如此繁华的景象很是高兴,命令舵手靠运河西岸慢行,并在此登岸驻跸。因大运河在此转弯,状如巨龙,乾隆御赐将兴隆镇更名“大龙湾”。
位于京杭大运河西岸的大龙湾村,在运河水的滋养下,村庄秀丽,民风淳朴,村民生活恬静闲适。时值午后,太阳照在人身上暖暖的,不少村民在渡口旁的广场上休憩。逐级而下,是绘制在民居墙上总长度近四百米的运河文化长廊,京杭大运河沿途18个重要城市的风景名胜、地标建筑以及特色物产,尽收眼底。沿着运河文化长廊再走上三五分钟,是大龙湾村的中心广场,“大龙湾村史馆”便坐落于此,村史馆里用图文并茂的形式,生动形象地记录了大龙湾村的前世今生。
不论是魏圈村的运河记忆博物馆,还是大龙湾的村史馆和运河文化长廊,都让我们意识到运河丰厚的文化遗产,从物质到精神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运河儿女。
“今年以来,码头镇在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中因村制宜,突出特色,以‘看得见记忆、记得住乡愁’为灵魂,通过深入借势运河自然风光、挖掘运河文化,使运河成为新时期建设美丽乡村、发展民俗旅游的一张响亮名片。除了实现了村容村貌的根本性改变,也为发展民俗旅游产业、实现乡村长久增收打下坚实的基础。”站在运河边眺望着远方的莫金雷,话语里满是憧憬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