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今日
         

水利部副部长魏山忠来扬调研大运河保护工作

发布时间: 2019-11-08 10:25:23 | 来源: 扬州日报 | 作者: 邹平 | 责任编辑: 宋柏霖

6日-7日,水利部副部长魏山忠来扬调研大运河保护工作。扬州市委书记谢正义陪同调研。

魏山忠先后来到三湾生态湿地、万福大桥、高邮市淮江公路等地,实地考察运河三湾风景区、“七河八岛”、高邮明清大运河故道,深入了解扬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尤其是大运河保护情况,对扬州相关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在三湾生态湿地,魏山忠走进大运河文化展示中心、24小时城市书房等,详细了解运河三湾风景区建设情况。当听说古代扬州人为解决地势北高南低、难以蓄水的问题,想出了“三湾抵一坝”的办法,迟滞水流,以保障过往船只航行顺畅,魏山忠对这一水工智慧表示钦佩和赞赏,认为运河三湾是中国先人保护和利用运河的生动实践,要向世人充分地挖掘好、展示好。他强调,水工文化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最基础的文化,要在做好大运河河道治理和沿线环境保护的基础上,深度挖掘大运河沿线水工智慧和治水故事,为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提供坚强有力的水利支撑。

在调研期间,谢正义简要介绍了扬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特别是大运河保护工作情况。近年来,扬州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省委决策部署,坚守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一根本遵循,自觉担当、主动作为,扎实有效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在大运河保护方面,规划建设江淮生态大走廊,推动实施清水活水、良好湖泊保护、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等八大工程,确保一河清水北送;设立运河文化保护缓冲区,抢救性保护好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水工遗存,深入挖掘梳理扬州“七河八岛”和“三湾”地区历史脉络,对“七河八岛”区域实行“四控一禁”。当前,扬州正立足实际、聚焦重点,着力打造扬州古运河文化旅游带、京杭运河绿色航运示范带、南水北调东线源头生态带、江淮生态大走廊“三带一廊”,为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作出扬州贡献。

扬州市领导韩骅、丁一、余珽参加活动。

 

推荐阅读
“大运河音乐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扬举行 此次论坛共设置音乐会、主论坛和分论坛三个板块,数十位专家学者将围绕运河音乐文化(江浙沪研究)、运河音乐文化与地方性音乐认同研究以及运河音乐文化与音乐学学科建设、研究生人才培养(院长与研究生论坛)等主题,在三场分论坛上进行交流。论坛共收集国内外人士尚未公开发表的优秀论文和研究报告100余篇,为挖掘大运河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千年运河”的音乐文化品牌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智力支持。此次论坛由扬州大学主办,扬州大学音乐学院、扬州大学中国大运河研究院、中央民族大学艺术人类学研究所共同承办,旨在前人研究基础之上对运河音乐文化进行微观与宏观、个案与理论相结合的深入研究,进一步推进“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研究,共谋大运河音乐文化品牌发展战略。
水利部副部长魏山忠来扬调研大运河保护工作 近年来,扬州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省委决策部署,坚守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一根本遵循,自觉担当、主动作为,扎实有效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在调研期间,谢正义简要介绍了扬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特别是大运河保护工作情况。他强调,水工文化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最基础的文化,要在做好大运河河道治理和沿线环境保护的基础上,深度挖掘大运河沿线水工智慧和治水故事,为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提供坚强有力的水利支撑。
以文化为引领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大运河由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浙东运河三部分构成,全长近3200公里,开凿至今已有2500多年,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工程,流经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8省(市),是世界上距离最长、规模最大的运河。2014年,大运河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大运河河南段主要指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永济渠及京杭大运河会通河台前段,包括洛河、汴河、卫河、会通河4个遗产段落,流经洛阳、郑州、开封、商丘、焦作、新乡、鹤壁、安阳、濮阳等9个省辖市和巩义、滑县、永城3个直管县(市),已探明的河道长度为686公里,遗存面积约200平方公里。在大运河流经河南的40个县(市、区)核心区内,分布着世界文化遗产及遗产点10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25处,文化遗产异常丰厚。
《“中国大运河”申遗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金石大讲堂专家系列讲座2019年第十一期预告 本月讲座我们请来了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原院长刘曙光研究员,为大家介绍“中国大运河”申遗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古运回望
运河·声音
滚动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联系方式:13261622996

媒体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93

邮  箱:zhangnr@china.org.cn

     lipg@china.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