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今日
         

同心协力、同频共振,做好大运河生态保护这篇大文章

发布时间: 2019-10-23 11:31:47 | 来源: 学习时报 | 作者: 佚名 | 责任编辑:

大运河生态环境是大运河价值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运河文化带存在的基础、背景和条件。在大运河生态保护上,要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坚持保护优先,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探索出一条大运河文化带、生态带、旅游带协调推进、融合发展之路。同时,大运河的开凿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贯穿我国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等8省(市)的大运河由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浙东运河三部分构成,全长近3200公里,是世界上距离最长、规模最大的运河。近百年来,由于自然变迁、人文破坏和保护不力,大运河面临着资源环境形势严峻、生态空间挤占严重、生态保护合作机制亟待加强等突出问题和困难。如何做好大运河的生态保护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重要课题。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大运河展现出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和勇气,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文明,是一部书写在华夏大地上的宏伟诗篇。正确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以大运河为载体的文化是“水、岸、城”三位一体的文化。水是灵魂,岸是脉络,城是明珠。因此,大运河既是体现中华民族精神血脉的历史遗存,也是滋养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生态宝库。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对一个民族来说,良好时代生态环境是其生存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纵观人类的发展历史,每一个民族和文明的兴衰更替,除了人口、经济、政治、战争等因素外,生态环境是一个重要的决定性因素。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决定因素,但是,这里的生产力是包含生态环境在内的广义的生产力而不是只讲GDP的生产力,是绿色的GDP。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即是保护我们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础。

“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过去,我们在这个问题上存在一些认识误区,走了一些弯路,过度开发大运河的经济价值而忽视了生态保护。今天,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从根本上说,保护大运河生态环境就是保护我们可持续发展的生产力。

生态多样性是大运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大运河生态环境是大运河价值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运河文化带存在的基础、背景和条件。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大运河沿线地区污染物排放量增加、航运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突出、部分河段水质不能稳定达标等一些突出性复杂性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因此,加强大运河生态保护修复,不能与大运河作为流动文化活态遗产的特性割裂开来,必须是在尊重自古以来形成的沿运城镇生态多样性属性的前提下进行大运河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一方面,生态保护不能脱离文化保护,要有人情味,要与文化保护与传承等结合起来做。生态保护不要脱离文化保护,不要脱离经济社会发展,尤其不能脱离人本身。要根据《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按照“河为线,城为珠,线串珠,珠带面”的思路,构建一条主轴带动整体发展、五大片区重塑大运河实体、六大高地凸显文化引领、多点联动形成发展合力的空间格局框架。要立足生态保护各方面和全过程,坚持以文化为引领,充分挖掘大运河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突出保护,古为今用、强化传承,打造大运河绿色生态带、璀璨文化带、缤纷旅游带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带,真正做到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

另一方面,要有绿色的色调,体现绿色这一生命的本色和大运河的底色。在大运河生态保护中,既要高度重视治理好水污染,让沿岸居民喝上干净的水,又要打造好沿岸的绿色生态带,让沿岸人民更好地享受到大自然的“绿”。从根本上说,绿色是运河文化的底色,是大运河生态保护的重要内涵和鲜明标志。在大运河保护中一定要突出绿色这一生命的颜色。在做大运河保护与修复时,要保护河道的自然属性,要维持“鱼跃、蛙鸣、鸟飞、蝉唱”的生态景观,对不稳定地段和特殊地段不得不进行工程保护时,防护方案应选用有利于河道堤岸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生态自然方法。

大运河生态保护需要同频共振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大运河生态保护,从根本上说,就是为人民提供丰富的、优质的生态产品。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大运河生态保护既需要制度机制的建立,更需要政府和人民同心协力,同频共振。

牢固树立“齐手抓修复共建运河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大运河生态治理与生态保护,首先需要全体人民特别是沿线人民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的理念、绿色发展的理念、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真正形成高度的思想共识和舆论基础。

强化大运河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一方面,大运河生态保护必须在生产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使其继续发挥造福于民的作用,并赋予其时代的精神和生活实用的价值,使大运河的生命力生生不息,打造“活力之河”。另一方面,严格控制开发建设强度,坚决保持和恢复沿河绿色生态,加快生态大走廊建设,打造“生态之河”。运河城市应当把运河水污染防治、生态修复、绿色放到整个流域、整个水系“一盘棋”中考量,防止低标准浅层次随意性建设。

建立制度机制,确保大运河生态保护有章可循。目前,国家层面已经制定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相关行业主管部门正在制定河道水系治理管护、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的专项规划,大运河沿线要抓紧制定出台本地区的实施规划。

抓治理保护与监督监控检测相结合,确保大运河生态持续改善。以保护修复,打造环境优美、功能强大的生态运河为目标,在推进大运河生态保护过程中,既要明确工作路径,细化工作步骤,扎实推进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又要做好对生态保护的监督检测。在大运河生态环境保护中,对于那些不顾生态环境,擅自突破生态红线、越雷池一步者,要敢于追究、严于追究、终身追究。

构建大协作机制,确保大运河生态保护持续有效。大运河生态保护不仅拷问着党和政府的治理能力,也考验着党和政府在全面整合社会各方面力量,实施严格监督保护生态环境方面的能力。贯穿8个省(市)、跨20多个城市的大运河生态治理与保护,迫切需要我们构建一种包括联席会议、联合执法等诸多方面的全面协调合作的制度机制。

从根本上说,大运河生态保护相关方面要同心协力、同频共振,才能真正推动共建共治共享,用一河清水哺育运河生命共同体,推动全流域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推荐阅读
京杭大运河扬州段运输船舶明显增多 一派繁忙景象 孟德龙摄京杭大运河扬州段川流不息的船舶,助力沿线企业复工复产。孟德龙摄京杭大运河扬州段已经恢复往日的繁忙。孟德龙摄3月7日,货船行驶在京杭大运河扬州段。
社会司召开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专家咨询视频会 会上,课题承研单位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介绍了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总体思路、大运河资源禀赋及文化价值挖掘、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功能分区和文旅路线设置等方面的考虑。为贯彻落实《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3月17日,社会司会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重点建设区江苏省召开专家咨询视频会,研究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编制思路和重大问题。社会司相关负责同志作会议小结,要求充分认识规划编制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深入研究、拓展思路、多方咨询、抓紧编制,将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打造成为精品工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现文物保护、资源利用和文化传承的有机统一。
《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发布 《规划纲要》以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等8个省(市)为规划范围,实施期为2018年~2035年,展望到2050年,明确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方向、目标和任务。文化引领空间布局“大运河全长近3200公里,开凿至今已有2500多年,是中国古代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世界上距离最长、规模最大的运河。其中,《规划纲要》以专门章节突出强调,要深入挖掘和丰富大运河文化内涵,充分展现大运河遗存承载的文化,活化大运河流淌伴生的文化,弘扬大运河历史凝练的文化,从这3个层次深入理解大运河文化的内涵和外延,突出大运河的历史脉络和当代价值,以此统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
京杭大运河与骆马湖交汇处 探密新沂窑湾古镇 窑湾古镇争创“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和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力打造“苏北地区旅游新标杆”。改革开放后,窑湾镇政府和有关部门对古镇的建筑和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了普查和保护,确认古镇现存明清建筑群813间,建筑风格精巧,具有地方特色。窑湾因运河而生,因运河而兴,也形成自己的特色菜肴——窑湾船菜。
古运回望
运河·声音
滚动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联系方式:13261622996

媒体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93

邮  箱:zhangnr@china.org.cn

     lipg@china.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