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今日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智库峰会在扬州举行

发布时间: 2019-10-15 10:35:53 |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作者: 王广禄 | 责任编辑:

9月28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智库峰会在扬州举行。记者王广禄/摄 

9月28日,由江苏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扬州市人民政府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共同承办的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智库峰会在扬州举行,来自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南京大学、浙江大学、江苏省社科院等数十家单位的100多位专家学者与会,探讨大运河保护开发的新思路,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出谋划策。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战略和全局高度作出建设大运河文化带的重大决策部署,制定《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旨在以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为引领,统筹大运河流经的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等流域沿线省市区域,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江苏省社科院党委书记、院长夏锦文提出,中国大运河全长近3200公里,传承演进2500多年,连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沟通融汇京津、燕赵、齐鲁、中原、淮扬、吴越等地域文化,以及水利文化、漕运文化、船舶文化、商事文化、饮食文化等文化形态,形成了诗意的人居环境、独特的建筑风格、精湛的手工技艺、众多的名人故事以及丰富的民间艺术和民风民俗,是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支撑。后申遗时代,中国正在大运河全流域开展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加强大运河所承载的丰厚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挖掘和阐释,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推动大运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全面阐释大运河文化的当代价值和时代精神,是新时代赋予的重大学术使命。 

扬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勾凤诚在致辞中表示,有着2500多年建城史的扬州城,与大运河同生共长、兴衰与共。扬州市既是大运河的原点城市,也是大运河申遗的牵头城市、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的首倡城市。扬州市委、市政府坚持以文化的自信来建设自信的文化,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写好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大文章,着力推动运河保护精细化、运河传承活态化、运河利用科学化、运河文化交流国际化,努力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体现“扬州担当”、贡献“扬州智慧”、做出“扬州示范”,为建设“高颜值的生态长廊、高品位的文化长廊、高效益的经济长廊”作出积极探索。 

在主旨演讲阶段,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原院长刘曙光、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江苏省水利厅副厅长张劲松、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院长吴欣、浙江外国语学院副校长张环宙先后发表演讲。在下午的分论坛上,与会专家就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利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与文化高地建设、大运河文旅融合与区域发展三个主题展开了广泛研讨,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献计献策。 

推荐阅读
无锡办大运河文化生活节 将“诗与远方”融入日常 ​沿运河而建、因运河而兴的无锡,与奔流不息的大运河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9月28日,首届大运河文化生活节在“中华文化海外交流基地”无锡惠山古镇启幕。
文韵江苏彰显文化自信 大运河博物馆“搬”进扬州展馆 国庆长假,“礼赞新中国奋进新时代——江苏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成就展”场馆内,人头攒动。正在筹建的大运河博物馆被“搬”进扬州展馆。走进其间,就像登上了一艘即将扬帆起航的船,观众站在“甲板”上抬头看,40多米长轴画卷展现了扬州城市中轴线文昌路的风貌,见证了扬州70年的发展变化。 讲解员刘月圆告诉记者,扬州在建的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将是首座“国字号”的运河博物馆。记者在面积为360平方米的展馆内看到,作为扬州精神地标的24小时书房也在体验区“落户”,一座红色的朗读亭引得不少观众进入其中,抒发“我对祖国说”的爱意。
让更多人感受大运河文化魅力 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的保护、传承、利用一直是网友关注的焦点。据光明网数据新闻工作室统计,近一个月来,相关讨论量达到5.9万余条。网友高度关注大运河文化带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情况,并普遍认为,大运河文化是传承展现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智库峰会在扬州举行 9月28日,由江苏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扬州市人民政府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共同承办的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智库峰会在扬州举行,来自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南京大学、浙江大学、江苏省社科院等数十家单位的100多位专家学者与会,探讨大运河保护开发的新思路,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出谋划策。
古运回望
运河·声音
滚动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联系方式:13261622996

媒体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93

邮  箱:zhangnr@china.org.cn

     lipg@china.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