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历史
         

回忆中的大运河

发布时间: 2019-10-10 17:29:09 | 来源: 扬子晚报 | 作者: 佚名 | 责任编辑: 李培刚

原标题:回忆中的大运河


回忆中的大运河,总是会首先想到苏东坡。作为一个文化人,苏东坡让后人永远怀念。晚年的他从海南流放归来,在蜀地的一个叫玉局观的道观挂职。苏东坡没去寺庙里就职,他一路向南,再向东,朝着江苏的方向直奔而来。我对他来江苏的具体路线,已记不清楚,当年曾经为此很认真地做过一番研究。现在只记得到了江苏境内,沿着大运河,最后进入常州。正是天气最闷热之际,船舱里更热,热得只能光膀子,裸着上半身,也就是我们南京人说的赤大膊。

常州人民听说苏东坡来了,立刻万人空巷,都来到运河边上,一方面欢迎他,另一方面,当然也是想见见伟大的苏东坡风采。于是大家见到了裸着上半身的东坡先生,他老人家袒胸露腹,从船舱里走了出来,向常州人民拱手致意,同时嘴里忍不住念叨: “这样欢迎,折煞人也!”

我喜欢这样的一个热情场面,总是无法忘了大运河边的这一幕。天气那么湿热,挥汗如雨,常州人民中一定也有许多光着膀子的男人,他们站在运河边上看风景,对着诗人指指点点。而今天的我们,却是穿越了一千多的时光,欣赏着风景中的他们。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到了常州,想到苏东坡,崇敬之情顿起,写诗纪念,在运河边舣舟亭附近,他老人家居然一连写了三首诗,其中之一是这么写的:风流苏髯仙,遥年此系艇。遗迹至今传,以人不以境。

乾隆皇帝的这首诗,强调了以人为本,在他眼里,大运河也就这样,重要的应该是人,是苏东坡本尊。中国古代的京杭大运河,是非常重要的交通要道,千百年来,南来北往,无数游客匆匆走过,习以为常,习惯成自然。没人太把大运河当回事,大运河就是今天的高速公路,就是今天的高铁,因为有了高速公路,有了高铁,我们的日常生活变得更加方便,对于古人来说,大运河也谈不上多伟大,它就那样。

我们今天很喜欢说大运河的文化含量,文化也是慢慢才形成的,有时候,文化也就那么回事,人文化成,文化这玩意要是离开了人,什么都不是。

江苏境内的大运河,最早只是与战争有关,为了去征伐别人,为了称霸,为了开疆拓土。有一种流行说法,就是大运河的第一锹,是春秋时期的吴王夫差开挖。当年的江南,水网四通八达,吴国军队要想远征,要想逐鹿中原,就要考虑如何将长江与淮河沟通。在古代,这是一个非常不容易办到的事情,只能更多地利用自然河道,多绕点路,多绕很多路。因此,最初的河道,东自太湖出发,沿胥溪西上,直到今天的芜湖附近,才能进入长江,再渡过长江往北,沿栅水到巢湖一带,然后北入淮水。再以后,为了走近路,便有了人工开挖的邗沟,路程大大地缩短,南北距离被拉近了。

古邗沟是江苏境内大运河中非常重要的一段,虽然最初目的,只是为了军事,为了定鼎中原,实际效果则是极大地方便了老百姓,方便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出行。事实上,人工开挖大运河,自吴王夫差的第一锹开始,从来就没真正停止。秦朝和汉朝,以及后来的南北朝,大运河一直在断断续续挖掘,越挖越远,越挖越长。因此,隋炀帝在古邗沟的基础上,花了六年时间,完成的京杭大运河,也只是充分利用了前人成果。

因为吴王夫差,因为隋炀帝,因为这两个既富传奇,又是悲剧性的人物,江南的命运就此改变。不管怎么说,大家都会明白,大运河的功要远远大于过。而大运河的历史功过,也用不着我来过多评价。唐朝诗人皮日休甚至把隋炀帝修大运河,与大禹治水相提并论。过去的很多年,大运河都是中国的经济命脉,皇家政权要想维护自己统治,必须要依靠大运河,必须要管理大运河。

事实上,大运河带给我们的联想,更多的还应该是芸芸众生的普通人。真正要回忆大运河,我会更多地联想到古代游子,想到当年的南船北马,想到南来或北往的文人。大运河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它不是始终畅通。我们都知道,自然和人为的原因,到了明清之际,北方的大运河,渐渐地已失去了通航能力。

遥想当年,北方人南下,到今天江苏的淮安境内,必须下马坐船,从此开始一段行舟的诗意生活 。南船北马是古代南北交通,最常见的出行方式,很显然,长途旅行中,与颠簸的马车相比,船上的感觉可能会舒适一些,磨墨题诗也方便得多。

有了高铁,从南京去上海,只要一个多小时。可是一百多年前的晚清,沪宁铁路还没开通,清华四大教授之一的赵元任先生,从家乡常州去上海,必须先坐船绕道南京,再坐江轮赴沪,要走一个三角形,要花一周时间。

自从有了火车,一个旧时代结束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开始了。时间开始有了全新的意义,不过仍然还有不同的理解,譬如在民国时期,丰子恺先生从家乡去省城,乘火车只要四个小时,可是宁可坐船,坐船要四天,他认为这样可以看到更多的风景。快还是慢,这可以是人生的两种选择,大多数时候,我们都喜欢快,喜欢快捷,然而有时候,我们也可能会希望慢一点,为什么不能慢一点呢。

我有过两段大运河上的亲历,一次是从苏州去杭州,一次是在苏州古运河上夜游。第一次的舟行说来非常奇特,那是三十多年前,在大学读研究生,我们出门访学,去了苏州,到范伯群先生家,请他为我们上课,讲完课,付了五元钱的讲课费。范先生一边在收据上签字,一边说我跟你们先生是好朋友,为他的学生上课,还要这样真是不好意思。然后,大约也是范先生的主意,劝我们干脆坐船去杭州,觉得这样更有诗意。那时候,老作家汪静之先生与黄源先生还健在,我们计划中要去拜访他们。

于是就上了从苏州去杭州的夜航船,因为年轻,也没觉得这样旅行,会有什么样的意义,好像是上了船就聊天喝酒,然后就睡觉,进入了黑甜之乡。醒来时,已经到杭州境内。旭日初升,景色很美,想到船舱外去看看风景,可是刚走出去,便被臭烘烘的气味熏了回来。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京杭大运河杭州段,被污染得不像样子,河水黑乎乎的,漂浮着各种杂物,我们当时并没感到诗意,感到的是诗意的消逝。

第二次在苏州夜游古运河,完全是另一种感受,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时间是新世纪,第一次过于简陋,虽然卧铺,又脏又乱又差,第二次过于豪华,有空调,有吃有喝,还有人唱昆曲。走出船舱,清风扑面,精神立刻为之一爽。两岸风景如画,灯光五颜六色,站在船头上,与陆文夫先生通了一会手机,向他老人家问好。陆文夫是家父的挚友,那好像也是我最后一次与他聊天。

叶兆言,主要作品有八卷本《叶兆言中篇小说系列》,三卷本《叶兆言短篇小说编年》,长篇小说《一九三七年的爱情》、《花煞》、《别人的爱情》,《没有玻璃的花房》、《我们的心多么顽固》,《很久以来》,《刻骨铭心》,散文集《流浪之夜》、《旧影秦淮》、《叶兆言绝妙小品文》、《叶兆言散文》、《杂花生树》、《陈年旧事》等。

推荐阅读
第三届京杭大运河国际诗歌大会举行 4月23日至6月21日,第三届京杭大运河国际诗歌大会(以下简称“诗歌大会”)在杭州举行。本届诗歌大会将以1+8+1的形式呈现,即通过开幕式、八大系列活动、闭幕晚会串联起整场活动。
大运河沿线41城非遗项目集中亮相淮安 大运河文化带城市非遗大展暨2018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在淮安举行,来自大运河沿线41座城市的160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集中亮相,展现不同门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风采与魅力。
山东启动“非遗月” 2018年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月暨运河沿线城市非遗展演系列活动启动仪式2月6日晚在济南举行。来自京杭大运河沿线山东、浙江、安徽、河北、江苏的5省12个城市同台展演非遗项目,交流非遗文化。
北京运河文化带六问之五:运河号子是非遗? 从2006年到2014年,国务院先后公布4批共137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部先后确认1986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专题
古运回望
运河·声音
滚动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联系方式:13261622996

媒体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93

邮  箱:zhangnr@china.org.cn

     lipg@china.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