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来聊城不知江北这座水城这么“古”
被誉为“漕挽之咽喉,天都之肘腋,江北一都会”的聊城不辜负“会通”二字的含义。代表中国商业文明的京杭大运河和代表农业文明的黄河在此交汇,贯穿中国南北的京九铁路和连接祖国东西的胶济邯铁路及高速公路在此相交形成“黄金大十字”。这也让这座城市具有商业繁荣,文化兴盛的特点。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与聊城古城区更是反映出了聊城从古至今的发展历程。
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东临古韵悠长的大运河,西依美丽的东昌湖,是聊城市近年来建设的最大的一处集文物收藏、保护、研究、陈列、宣传教育于一体的大型综合类博物馆,也是国内第一座以运河文化为主题的大型专题博物馆。
博物馆中陈列着聊城城区结构沙盘,分为世界运河、中国运河以及聊城段运河三个展厅,能让观赏者了解到大运河的通航原理、漕运时期运河两岸的繁华风貌,以及运河两岸古建筑、民居模型、出土的文物和民俗工艺品等。
在运河文化博物馆内,陈列着一艘“漕船”,其高超的造船工艺震撼着参观者。据了解,这艘航船于2002年出土于会通河聊城城区闸口北50米处,残船长17.5米,宽约4米,共11个舱,为元代官府督造的典型漕船。
古船已残,木料为杉木,但船底和结构基本保存,形状还是比较清楚,长条木板拼接成平底船底,两端另结档板,系平底船,具有元代运粮船的特征。另外,在船仓底部,清理出土了数件瓷器,这些瓷器都基本完整,是行船过程中必备之物,用做吃饭、储酒或储水,时代特征明确,均为元代遗存。
2014年春,运河文化博物馆为充分发挥古船展示之作用,让珍藏在库房里的文物活起来,聘请了国内知名专家并经过多次论证,将该元代古船修葺复原,让其绽放光彩。
聊城古城中有:七贤祠、聊城县署、光岳楼、海源阁、木版年画博物馆、东昌毛笔传习所、契约博物馆和婚俗博物馆等景点,非常适合打卡旅游观光。
位于楼西大街西首的七贤祠。祠内供奉着聊城明代时期传播心学的七位贤人,分别是王道、穆孔晖、孟秋、王汝训、逯中立、张后觉和赵维新。七贤祠山门青砖灰瓦,飞檐起脊,高达9米。9是阳数之极,代表了七贤祠是聊城传播心学和国学的最高殿堂。
位于古城楼西大街的聊城县署,总占地面积达6300平方米,建筑包括牌坊、三座照壁、大门、偏门、旌善亭、申明亭、仪门、大堂、二堂、六房、县丞衙、主薄衙、典史衙、三班衙、礼贤馆、内宅等。所有建筑均为明清官式风格,用青砖灰瓦、优质木材等原料,采用传统工艺施工,纹饰、吻兽、砖雕、木雕兼备,使县衙呈现出庄严大方而又优雅美观的气势。
位于古城中心的光岳楼,因“取其近鲁,有光于岱岳”之意而得名,建于明洪武七年(1374),是宋元建筑向明清建筑过度的代表作,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享有“虽黄鹤、岳阳亦当望拜”之誉。1988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观前街东首的海源阁,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私人藏书楼之一,由清代著名藏书家、清代江南河道总督杨以增创建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海源阁与江苏常熟县瞿绍基的“铁琴铜剑楼”,浙江吴兴县陆心源的“皕宋楼”,浙江杭州丁申、丁丙的“八千卷楼”合称清代四大私人藏书楼。
契约博物馆和婚俗博物馆是古城区内诸多“微博”之一,古城区还有乡村记忆博物馆、老照片博物馆、明清圣旨博物馆、金丝楠木博物馆等等。而东昌毛笔和木板年画,则与东昌葫芦、牛筋腰带同为聊城著名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