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大运河的原乡(二)
邯郸——大运河的原乡(二)
东汉末年,各地豪强纷纷讨伐董卓。袁绍被推为盟主,自领冀州牧,据守冀、青、幽、并四州,成为北方最大的军事割据势力。
袁绍的驻地,便是邺城(位于今邯郸市临漳县境内)。
然而,由于诸侯割据,长期战乱,黄河之北,田地荒芜,民不聊生,“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建安八年(公元203年)4月,曹操兵临邺城,但终因粮草供应不济,无功而返。次年春,曹操再攻邺城。为通粮道,其于淇水入黄河处筑堰,“遏淇水入白沟”,漕船因而可从许都(今河南许昌)直抵邺下。《水经注》载:“魏武开白沟,因宿胥故浹而加其功也。正是由于白沟源源不断地补充兵员和军需,曹军才得以攻克邺城,并最终将袁氏集团余部消灭。
曹操攻占邺城后,即以此为大本营,运等帷幄,兴修水利,并以白沟为主干河道,先后开凿了睢旸渠、平虏渠、泉州渠、利漕渠和新河等,南通江准,北探幽燕,“平原干里,漕运四通”。据《三国志 魏志》记载:“每东南有事,大军兴众,泛舟而下,达于江准。”
公元216年,曹操被封为魏王。因此,他更是以邺城为王都,修宫建殿,高筑铜雀,乃文乃武,经略天下。
白沟,使得华北社会经济迅速发酵。一时间,中山酒、真定梨、故安棠、信都枣,朝歌绫罗、襄邑锦绣、凊河缣戀、房子緜纩等等南北美食、东西俏货,像养分像氧气,在白沟的脉管里你来我往,交汇融通。
华北平原栖惶惶的脸颊上,终于重新泛起红润,麦粟如海,鸡豚遍地;桑果香,莺歌燕舞。黄发垂髫,民勤民乐,城镇衠巷市场繁荣。
此景此情,人眼入心。曹丕感慨万千,诗兴大发:“野田广开辟,川渠互相经。”于是,以“三曹”"“七子”以及蔡文姫为代表的邺下文人,便时常将白沟的浪花与帆影打捞上岸,掬于掌中,细细品味,结晶为名篇佳构。
这一众情词并茂、刚健雄奇的诗赋,开创一代文风,被后人誉为“建安风骨”。
四通八达的水网,恰似曹魏的根脉,深深地探人远远近近的乡村、大大小小的城镇,紧紧地将北中国聚拢在一起,从而使其成为实力最为雄厚的中原霸主。而后,司马氏也正是脚踏曹魏根基,手握曹魏重兵,灭蜀吞吴,一统天下。
根深必然叶茂,叶茂才能花繁。魏晋之后,邺城仍然发生着精彩蝶变。
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等王朝,陆续在这里建都。
可以肯定地说,彼时的邺城,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最为富庶、繁盛的大都市!
显然,此时的白沟,已初具运河维形。
如果说大运河的滥觞,可以遥想到吴越时期的邗沟,那么,毫无疑问,在整个北方,为大运河奠定根本基础的,就是当时规模最大、水系最为成熟的白沟。
由此可以确定,以邺城为中心的白沟,正是大运河最主要的肇始地。
那么,邯郸,自然就是大运河的原乡!
作者:李春雷
摘自《邯郸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