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中国>滚动新闻>

高舜礼:旅游业助力协调生态优先与绿色发展

发布时间:2018-11-12 09:36:05 丨 来源:中国网 丨 作者:高舜礼 丨 责任编辑:路遥


【点睛】旅游业是与生态最和谐的产业,被喻为绿色经济、无烟工业、朝阳产业;旅游业发展是以优美环境为发展基础的,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无法发展旅游,没有洁净的空气也留不住游客;旅游也是资源节约型的产业。


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主题的第九届中国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认真贯彻习近平同志有关长江经济带建设的重要讲话精神,立足于把长江沿线建设成为生态更优美、交通更顺畅、经济更协调、市场更统一、机制更科学的黄金经济带的总体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长江经济带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中,旅游业居于非常重要而显著的位置。

一、旅游是生态文明的生力军

习近平同志讲,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前提是坚持生态优先。要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长江流域系统性着眼,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要素,实施好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工程。旅游业是与生态最和谐的产业,被喻为绿色经济、无烟工业、朝阳产业;旅游业发展是以优美环境为发展基础的,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无法发展旅游,没有洁净的空气也留不住游客;旅游也是资源节约型的产业,同样的一种的资源,旅游的利用方式是最为节省的,“砍树不如看树”、“采矿不如看矿”(矿山公园),说得就是旅游对资源的节约型利用。

二、旅游是新旧发展动能的转换器

新旧发展动能的转换,说到底就是腾退和化解旧动能,破除无效供给,摒弃以投资和要素投入为主导的老路,为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首的新动能创造条件、留出空间,实现腾笼换鸟、凤凰涅槃。大量实践证明,旅游业在产业结构调整、新旧动能转换中,是优选的最佳替代产业,它发展门槛低、就业岗位层次多、拉动性强、脱贫后的返贫率低。如河南焦作、黑龙江伊春、昆明东川,很多过去以二产为主的县市,如今都选择旅游作为替代产业。在长江经济带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中,把旅游业作为优先选择发展的重点产业,是理所应当的,也是远见卓识的。

三、旅游是全域发展的大产业

习近平同志2017年视察宁夏工作时指出,全域旅游的路子是对的。今年3月份国办又专门印发了全域旅游发展指导意见。全域旅游就是以新的旅游资源观,通过“旅游+”“+旅游”,实现旅游与诸多行业和产业的融合发展,从而大大拓宽旅游发展的落脚点。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宜人、物阜民丰、交通便捷、文化丰厚,很多地方适于发展全域旅游,应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保护优先,合理有序开发,努力把旅游业态培育好。

四、旅游是跨域流动的活力源

把长江经济带打造成为有机融合的高效经济体,离不开发挥旅游业关联带动作用。旅游最大特征是促进人员跨地域流动,与此同时,也带动信息、观念、人才、资金等的流动,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活力,成为推动当地发展和协同发展的活力源。因此,大力发展旅游业,有利于促进长江沿岸地区的开放、交流和开发,为长江经济带建设贡献力量。

发挥旅游在长江经济带建设中的作用,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1、坚持市场导向。就是无论开发什么旅游项目,都要一定要做好市场调研,以满足旅游市场需求为第一要务,看一看游客到底喜欢什么,彻底吃透了市场,再去策划、规划和设计产品,坚决避免凭空想象、因袭守旧、照搬照抄,通过努力增加创意产品、体验产品、定制产品,防止旅游开发尚在策划阶段就已经落伍。

2、突出产品特色。长江中下游一带,地理环境和资源条件有很多相似之处,一定要力戒雷同开发、重复开发,下功夫做足研究的文章,找出差异性,凸显特色化,实现错位开发。要吸取过去三峡游产品雷同化的教训,在产品类型、文旅融合、创新创意、体验延展、商品购物等方面上下功夫,努力提供更多精细化、差异化旅游产品,把长江旅游特色做足做透。

3、重焕三峡游魅力。三峡游是举世公认的世界顶级内河旅游产品,在江水治污、堤岸复绿、湿地修复、生态更好以后,两岸景色更加迷人,必须重焕三峡旅游的风采。沿线各地应认真贯彻习近平同志所强调的“正确把握自身发展和协同发展的关系”,树立沿线“一盘棋”的思想,突出特色、彰显个性、错位发展、有机融合,形成整体开发的新合力。通过注入文化、体验、文娱、购物等,实现水上与岸上、白天与夜间、“旅游+”与“+旅游”等,使三峡游产品重新焕发青春,凸显各地“和而不同”的差异之美。

4、慎重开发大项目。习近平同志要求,“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这对于旅游项目也具有同样重要的指导意义。现在业界流行一种旅游投资病,就是片面追求“旅游大项目”,动辄投资几十亿、上百亿,搞了一些贴着各种美丽文旅标签的人造景观和地产项目,但核心项目和内涵没有较高的文旅含量,策划创意与市场需求有较大错位,现实客源很难支撑这类产品的设计容量。

5、大力推动文旅融合。长江中下游的文旅资源非常丰富,做好文旅融合的文章非常必要。从文旅融合的角度说,就是要借助旅游诸多载体的力量,最大限度地将文化文物资源中的“隐性”、“内敛”、“专业”的内涵,转化、活化与提升为“显性”优势的表达,以通俗化、当代化、最大化地让游客接受。只有如此,才能将当地丰富的资源优势,转化为明显的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6、着力开发旅游商品。这是一个较宽广的概念,要不局限于旅游纪念品和文创产品,大做旅游购物的文章。这是旅游供给侧改革的重要领域,关乎旅游收入水平的提高,关乎地域性产品的商品化流通,关乎百姓的脱贫致富。主要应把握好4点:一是地道,原产地、地域性标志产品;二是无公害、绿色、有机;三是品牌化,名牌,有知名度;四是便于携带或托运。

最后,祝愿旅游业在助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长江经济带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结出更丰硕成果!

(作者系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旅游报社前总编辑、社长。本文系作者2018年11月在第九届中国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重庆万州)“长江三峡旅游论坛”上的演讲)

客户端中查看
手机中查看

中国网旅游官方微信

与主编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