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闻

一抹绿的低碳韧性实践

近日,2024世界智慧城市大奖·中国区申报公布入围名单,长宁区北新泾街道项目入围。

北新泾街道老旧小区聚集,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占比逾40%。如何提升自身抗风险、自运转和绿色可持续发展能力,成了摆在基层干部面前的一道治理考题。聚焦建设“绿色低碳韧性社区”,北新泾街道结合实践,不仅有了丰富心得,更努力将这样一种经验和启示上升至制度层面——根据实践提出标准、编制规划及实施方案,也将有效做法凝练成指导手册。

从基层出发,为“绿色低碳韧性”归结实践标准,难度不言而喻。北新泾街道办事处主任刘丽萍这样看:“这正是先行先试的意义所在,抢抓标准制定就是抢抓发展主动,便于科学复制推广,也为更多经营主体、社会力量在社区探索‘绿色低碳韧性’的场景提供借鉴和动力。”

放眼全市,绿色低碳理念愈发深入人心。纵目宏观,涵养居民绿色生活方式、提高社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路径;聚焦微观,创建绿色低碳韧性社区是一种具象抓手。上海市经济信息中心绿色发展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春渔阐释,“绿色低碳”和“安全韧性”是未来城市社区的重要属性,进一步协同“绿色低碳”和“安全韧性”正是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的积极探索与变革。

破难

这一路试点,难度不小。

绿色、低碳、韧性,这三个词对应的项目分属不同条线部门,落实都集中在街道层面。“千条线”与“一根针”的问题也需要落脚基层实现统筹贯通。

6月底,持续一整夜的大暴雨过后,新泾六村居民区党总支书记腾秀红在朋友圈晒了4张小区路面照片,配文“一夜大雨,地面仍无积水的小区”。极端天气下,小区没有出现严重积水点,“这是海绵设施配合小区排水系统,共同缓解内涝的结果”。

新泾六村的中心花园立着一块介绍牌,上书“透水地坪”,这就是海绵设施。透水地坪由透水混凝土和透水盲管构成,建设之初,这一工程就被纳入区房管局的精品小区改造项目。

关键在于一种统筹的思维和手势——长宁区城市更新和低碳项目管理中心主任冒勤认为,社区要实现绿色低碳韧性就要和方方面面的工作一体化推进,比如“15分钟生活圈”建设、公共助餐点覆盖等,更要强调通过绿色低碳行为的养成来实现可持续降碳。

此外,要善于借力资源和资金。“对于建设的资金来源,目前创设了一个由三条路径来源构成的机制。其一是政府专项资金。其二是市场化资金,如新泾五村、六村正在建设的光伏项目,明确由参与建设的经营主体投资承建。其三涉及后期运维、可持续发展的资金,如生境花园的维养,目前尚在探索建立民非公益组织进行支持的可能性。”冒勤解释。

“一抹绿”的效能更凸显于标准建设。春渔认为,在整合现有社区试点示范工作实践的基础上,借助社区绿色低碳韧性评价指标体系,强调从街道(镇)层面统筹资源配置,为基层绿色低碳实践创新提供思路。

共赢

先行先试,啃硬骨头的同时也要关照多方利益诉求。

换了两回,小区里的湿垃圾生物处理装置终于让居民们称了心。 

在新泾六村,一台助力实现“湿垃圾不出社区”的处理装置一度成为腾秀红的烦恼:装置24小时运转,过程中发出的低频噪音和弥漫的臭味让居民们不满,装置因此停了工。相关技术公司上门更新迭代,让装置每天只消运转4小时。居民们表示基本满意。此后,在绿色低碳韧性社区建设的评价中,这个调整过的装置因“餐余垃圾本地化减量”为街道挣得两分。

除了始终要回应居民诉求,试点也意味着要充分打开场景,为区域内低碳企业提供试验场,助力低碳企业集聚。

区域内企业金诚冷气工程有限公司是区域低碳企业社群中的一员,承接了为街道三栋公共建筑进行节能改造的活。通过对空调外机的散热改造、遥控温度的设定、安装雾化装置等实现降碳10%。总经理陈峰认为:“企业的动力在于,试点吸引来的受益者、参观者有助于推广技术。这对企业也是一个商机”。

市场化资金进入社区项目的动力何在?冒勤以新泾五村、六村屋顶光伏项目解释,参与建设的经营主体投资承建项目。北新泾街道则根据电站发电量,抄表按实结算并按月支付费用,项目效益分享期为20年,“按照目前业内测算,这些电费足以覆盖企业的投资建设成本并产生盈利”。(记者 苏展)

来源:文汇报  责任编辑:邹钰坤

(原标题:一抹绿的低碳韧性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