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

戏迷办展 显秦腔魅力

日前,由一群热爱传统文化的青年自发组织的封至模生平艺术展在陕西省文化馆举办,引起业界及戏迷的广泛关注。

展览现场,珍贵的手稿、1000多张老照片、手绘秦腔脸谱及改良秦腔行头,展示了封至模的艺术成就以及秦腔繁荣发展的盛况。

展览之外,相关座谈会、讲座、纪念演出等系列活动同期举办。

封至模精通戏剧编剧导演、演出教学及理论研究,曾在易俗社、三意社、西北戏曲研究院从事编导及教学工作,有“秦腔齐如山”“西北王瑶卿”等美誉。

戏曲盔帽手艺人霍耀武是展览的主要发起人之一。多年前,他在易俗社工作时,曾听人讲过封至模的传奇经历。去年6月,霍耀武从好友、秦腔历史研究者苟登财处得知,封家后人保存着封至模遗留的老照片和手稿。

用了整整3天时间,霍耀武看完了封至模遗留的老照片、手稿、书刊等资料,其中的1000多张老照片令人震撼。照片中有封至模演出剧照、京剧界和秦腔界名家赠给他的签名剧照,还有其他秦腔老艺人的珍贵剧照。

封至模见诸报端的有关戏曲盔帽、服装、化妆等文章,解答了霍耀武多年来在戏曲盔帽制作中的困惑。随着了解越来越深入,霍耀武认为,应该让更多的秦腔从业者了解、学习封至模对戏曲艺术执着钻研的精神。

展陈设计、编印画传、摄制纪录片,每一项的花费都不是小数目。粗略一算,展览等系列活动花费达30万元。霍耀武和舞台美术设计师王少亮拿出积蓄,还忍痛卖掉了珍藏多年的戏曲行头。

“秦腔让我开了眼界、有了思想,学到安身立命的本事,我想为秦腔做点事情。”霍耀武说。

文化艺术出版社编辑李梦希是此次展览的主要撰稿人之一,全程参与展览、座谈会及演出等活动。6月22日晚,封至模纪念演出在陕西歌舞大剧院举办,李梦希为封至模“留下”了1排1号座位。

2020年至2023年,在中国艺术研究院读研期间,李梦希撰写了硕士学位论文《1937:易俗社赴平演剧研究——以封至模为中心》。论文附有约10万字的封至模年谱。

苟登财完成《剧坛楷模:封至模画传》初稿。后来,李梦希对画传统一体例、补充资料。此次展览的图文资料就是由画传内容选摘而成。

“毫不夸张地讲,是封先生让我在戏曲研究道路上有所收获,甚至决定了我的从业方向。高山仰止,感佩不已。作为年轻的戏曲理论研究者,我要学习先生精进艺术、不懈追求的品质。”李梦希坦言。

这次展览,在陕西文化界“荡起”层层涟漪。

“前辈留下的光辉遗产,后辈要继承与发扬,任重道远”“我的村子伯坊村就是封先生的祖籍。我很早就知道先生的经历,很敬仰先生”“封先生为戏曲事业奉献一生,可敬可爱”……

秦腔从业者和爱好者纷纷来到展览现场,并在留言簿上写下心里话。封至模好友李游鹤、马公弢、胡文卿的后人也来到现场,追寻祖辈往日以艺交友的场景。

封至模纪念演出现场,来自8个演出团体的近20名演职人员义务演出秦腔《火焰驹》《三上轿》《还我河山》及阿宫腔《王魁负义》、京剧《贵妃醉酒》,展示了封至模对“雅化”秦腔作出的贡献。

青年秦腔演员魏艳妮在纪念演出中演唱秦腔《铡美案》。“在从艺过程中,我会迷茫甚至自卑。展览等系列活动让我开阔了眼界、学到了新知识。”魏艳妮说。

20世纪80年代,秦腔研究专家苏育生参与《中国戏曲志·陕西卷》编撰工作时,发现了封至模撰写的大量戏曲研究理论文章。“这次展览对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秦腔事业很有启示。为这批热爱传统文化的年轻人点赞。”苏育生说。

戏剧评论家胡安忍认为,封至模在艺术上开放包容、兼收并蓄。通过举办展览等系列活动,回顾他的艺术经历,总结他的艺术经验,对于繁荣戏剧创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来源:陕西日报  责任编辑:石进玉

(原标题:戏迷办展 显秦腔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