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史诗《玛纳斯》生生不息
“大地经过多少变迁,河谷干涸变成荒原,荒原变成湖泊,湖泊又变成桑田……”6月20日,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北京大厦报告厅里,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托合那力·吐逊那力唱起民族史诗《玛纳斯》。
对于作为青年代表参加“2024·上合组织国家文明对话”活动的托合那力来说,唱好《玛纳斯》是一种责任、一份使命。
2022年7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视察期间来到新疆博物馆,观看了民族史诗《玛纳斯》说唱展示,并同《玛纳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亲切交谈。时至今日,大家心里一直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年轻一代要很好培养,更好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把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两年来,自治区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史诗《玛纳斯》的保护、传承与发展。目前有500余名传承人在民间演唱《玛纳斯》,传承人群接替有序。相关保护单位召开学术交流研讨会,为科学保护提供了依据。中央音乐学院、克州歌舞团等艺术创作、表演专业院团,以《玛纳斯》为蓝本,先后创作了交响乐《玛纳斯》、歌舞剧《玛纳斯》等,推动了《玛纳斯》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知名度不断扩大 赢得更多目光
精美斑斓的柯尔克孜族服饰、英勇威武的四十勇士金属装置和十四汗王皮雕……克州博物馆“英雄史诗《玛纳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展厅里,参观者们开启一场史诗文化之旅。
今年,江苏省对口支援克州前方指挥部计划利用援疆资金700万元,实施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示范点项目,利用500余万元援疆资金提升克州博物馆等馆的展陈设施,进一步丰富数字化展示体验内容,拓展馆际交流活动。克州博物馆馆长张波介绍,博物馆自去年4月对外开放以来,已经接待观众15万人次。
1月30日,23万余行、2000余万字的《玛纳斯》汉文全译本入藏国家图书馆;6月25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玛纳斯》史诗传统文本的收集、翻译与研究”开题报告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非遗传承人等,围绕《玛纳斯》的保护与传承、史诗国际传播、讲好新疆故事等交流研讨,建言献策。
“克州有317项各级非遗项目、5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和11名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各大赛事、论坛等的召开为玛纳斯奇提供了夯实基础、拓展眼界、提升说唱技艺的舞台,而且为热爱《玛纳斯》的朋友们提供了一个学习和交流的平台,让更多的人来传承和发扬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克州政协副主席司亚尔·哈兰说。
注入青春活力 史诗越来越“年轻”
头戴雪白毡帽,身穿黑色对襟长袍,下着阔腿裤、高筒靴,清了清嗓子,90后玛纳斯奇铁力瓦尔地·白先那洪开始演唱《玛纳斯》。他身后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学弟学妹们,手持手风琴、库姆孜、非洲鼓等乐器随节奏迎合。
作为一名年轻的玛纳斯奇,铁力瓦尔地开始琢磨,如何让传唱千年的《玛纳斯》在当下焕发新的活力?“只有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才能让《玛纳斯》被更多人听到,我正在尝试用多种语言演唱,同时跳出原有的表现形式,在演出中加大库姆孜、乔布乔尔等乐器的分量,结合舞台艺术,提升说唱效果的艺术性,更利于传播。”铁力瓦尔地说。
去年底,广播剧《传承》上线引发听众关注,铁力瓦尔地和其他两位玛纳斯奇参演的花絮通过短视频传播,仅3天时间点赞量就突破5万次,“我现在是《玛纳斯》州级代表性传承人,已培养了20多个徒弟,最小的仅14岁,我希望通过多种形式让更多年轻人喜欢《玛纳斯》。”铁力瓦尔地说。
暑假已至,在乌恰县黑孜苇乡艾克铁列克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玛纳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江努日·图日干巴依的家里,几乎每天都有来学唱《玛纳斯》的孩子,16岁的玉米塔力·耶提库也是其中之一。“我就读的学校成立了《玛纳斯》社团,有40多名同学,我是他们的小老师,我要学得不好,他们会很快超过我。”玉米塔力说,去年,他还参加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感受深刻,“只有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才能保护传承好我们的《玛纳斯》。”
创新史诗资源 突出活态传承
在传媒资讯、影视娱乐高度发达的今天,这部传唱千年的民族史诗如何突破?三亚学院教授地木拉提·奥迈尔认为,要运用现代科技和媒体技术整理出版《玛纳斯》和制作音视频作品,真正做到生产性保护,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代相传。
今年除夕夜,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4年春节联欢晚会舞台上,我国少数民族三大史诗同台唱响,《玛纳斯》说唱惊艳亮相。
“这是我们第一次走上总台春晚的舞台,太兴奋,太自豪了。”江努日和克州歌舞团的演员一同完成了这场表演,更让人惊喜的是表演团队中还有一名年仅8岁的玛纳斯奇——梅肯·买买提吐尔干。“我看到《玛纳斯》被越来越多年轻人喜爱,看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代相传的希望。”江努日说。
两年来,克州歌舞团组织骨干创作演出力量,编创了多个《玛纳斯》说唱表演版本,涉及歌剧、歌舞剧、音乐剧等,先后在北京、江苏、乌鲁木齐等地进行多场次展演。
千百年来,这部诗歌长卷在帕米尔高原上经久流传、生生不息,在新疆艺术研究所副研究员张云看来,在充分尊重史诗《玛纳斯》知识形态、文化形态以及遗产形态等核心精髓的基础上,顺应时代潮流,推动《玛纳斯》传统说唱与其他艺术形式相互融合,能够丰富其传承方式,增加其感染力和传播力,“我们期待《玛纳斯》从帕米尔高原走向更广袤的远方。”(记者 刘萌萌)
来源:新疆日报 责任编辑:邹钰坤
(原标题:千年史诗《玛纳斯》生生不息)